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5-24 08:45:36

2017年,陪伴我们度过春节的,不仅仅是春晚,还有《中国诗词大会》。过去好几个月了,飞花令仍在我们心中飞扬。自然想起几年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汉字,一个中华文化基因,一个中国故事,至今仍在心里激荡。从汉字听写到诗词吟咏,我以为是当代中国人的一次文化之旅。这一文化之旅既让我们在重温中回归,又在回归中前瞻,因为回归中有新的想象和新的发现。无论是新的想象还是新的发现,都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需要这样的文化之旅。这样,才会再一次搭建起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一次听写,每一次吟诵,都会激荡起我们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共鸣。

一、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华文化具有实质意义的弘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

先从两个关于文化的比喻说起。一个比喻:文化是一条河。中华文化,一条古老的河,从古流到当今,还要流向未来,源远流长,永不枯竭,永不停息,永远流在中华大地上,流在中华民族的脉管里。这一比喻生动而深刻地厘清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本来、外来与未来。文化建设一定要不忘本来。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文化是从哪里出发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魂就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文化建设还需要吸收外来。吸收外来,是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尊重并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文化建设还要走向未来。用文化的情怀、力量和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本来——外来——未来,串起了文化的走向,走向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中华文化都在随着时代在转化,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发展。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化之河永远奔腾,永远年轻。第二个问题是,中华文化建设中的“流”与“主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文化中呈现为‘源’与‘脉’,却并非‘主导’或‘主流’”。因此,“不能将其奉为圭臬,更不能唯此至大至上至尊”。①毫无疑问,我们不能离源远脉,但要让源、脉与主流相契合、相融合,而契合、融合要经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样的转化,中国的现实文化建设才会既保留鲜明的文化底色和本色,又闪耀现实的关照和时代光彩,文化之河才会载着中华民族抵达现代化的彼岸。

另一个比喻:两个轮子——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无需多作论述,文化前行需要传承的轮子,缺失这一轮子,文化之车失去重心,会倾倒,无法挪步;同样,文化前行还需要创新的轮子,缺失这一轮子,文化之车会失去前行的方向,也会倾倒,即使能前行,也很可能走到另一条路上去。这一比喻也帮助我们厘清了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建设需要“瞻前顾后”。要“瞻前”,首先要“顾后”,“顾后”即守住初心,心系我们的精神家园,立足于文化根基,我们才能从这儿开始新的出发;“顾后”是为了“瞻前”,“瞻前”为的是拓展我们的文化家园,增长文化新力量,生长文化新意义,走向时代的文化新世界。二是两个轮子的相互融合,赋予传统新理解,丰富传统的新内涵。任何传统都需要进行时代的解释,这样,传统不仅是“过去时”的,也是“现在时”的,还一定会是“未来时”的。两个轮子同时转动,传统会“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中,活在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中和博物馆中。“活”的文化传统,才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由以上两个比喻及其阐释,我们不难形成关于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的主要原因:既是传统文化发展本身的需要,又是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还是时代的召唤和期盼,也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有了以上的讨论基础,自然有了关于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必然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中国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的联系。从根源上来看,中国语文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生动体现。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就是中华文化之旅;从责任来看,引导学生在文化之旅中经历、探究、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从方式来看,语文教学的方式应是文化的方式,是渗透着中华文化理念与魅力的方式;从境界来看,中华文化之旅,通过语文教学走向未来,彰显中国母语教学的品格、气派,是永远的崇高追求。这一切,当前又遇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文化之旅中的这一切,又都需要创造、创新,文化之旅应是创造之旅、发展之旅,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命题。

二、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

陈望道先生曾经用形象化的语言,道明了语文教学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转化的道理:“我们语文的研究,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另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是转化的根本立场,伸出两只手是转化的来龙去脉。问题是究竟要什么以及究竟以什么方式要。这就涉及转化的内涵与要义。我以为其基本要义在四大转化。

其一,时代转化。如上文所述,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作出时代的转化。王蒙这么认为:“如果您到现在还认为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还以为靠《三字经》和《弟子规》就能扭转全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能使这个社会又和谐又前进,你就是自绝于现代化。”①观点很尖锐,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从中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问题,即照搬照用是不行的,照搬照用只是冯友兰指出的“照着讲”,还没有达到冯友兰所说的“接着讲”的要求。“接着讲”是“照着讲”基础上的时代转化,如果不“接着讲”就会远离时代,远离现代化。比如,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道德与法治关系的论述:“德主刑辅”。当下,我们对德主刑辅的解释是: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法律;要用法律支撑道德,用道德滋养法律;道德滋养的法律,法治才有境界,有了法律的支撑,道德才更有力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总之,这样的道德与法治,会让社会有良序,人们生活才会更美好。这是时代的阐释,是时代的转化,“德主刑辅”拥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因而会进一步弘扬起来。

其二,儿童转化。传统文化只有为学生所认知、所认同,并被认真践行,才能真正弘扬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学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方式,他们与传统文化已有了一些距离,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时代在进步。如何让今天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去行动,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继承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方式是一把钥匙。当今学生喜欢的方式是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吸引人的、非强制的;是浸润式的、体验式的、陶冶式的。我曾看到这么一条思考练习题:“善待自己的父母,并不是对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和喜好都去支持、顺从。如果你认为父母的言行不恰当,你会如何去做?把你对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和同学分享。”讲述故事是当今学生喜欢的方式,正是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孝道”文化弘扬起来。又如:“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华夏之称也与礼仪有关。唐代学者孔颖达就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有损这个称号,你知道吗?列举一些,并说说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重礼。”题目中的文化含量、历史的延续感以及语言之亲切,学生在读题中就感受到了;“你知道吗?”简单的一句让学生走进了思考,勾连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这样的转化方式学生是喜欢的,效果肯定是好的。

其三,现实转化。传统文化要为现实的文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相结合,因此必然要进行现实转化。从文化的特性来说,文化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就是过好日子。传统文化假若不与生活相连接,对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对当下的时尚一味地回避、批评、拒绝,必然让传统文化失去现代生活的味道,也必然让学生与生活相疏离以至疏远,最终产生隔膜。其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典籍中,而不会存活于学生的生活中,传统只能是传统而已,便会慢慢地“老去”,久而久之会“死去”。有这么一个练习题启发我们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悌,应该从血缘亲情不断向外扩展、从家族、邻里、乡党到同学、同事,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衍生为一种博大的胸怀与互敬的态度,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问题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衍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学生读了会明白,平日用惯了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原来是与“悌”的文化思想和传统联系在一起的,又将原本意义上的“兄弟之爱”自然扩展到同学、同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宛如“兄弟”般的博大情感与胸怀,传统一下子从历史的深处走了出来,走到现实生活中,走向世界。显而易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会引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用现实经验打开现实的生活。

其四,方式的转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展开方式,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相适应的。当今时代,这些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让“地球平了”,“互联网+”时代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更加自由地游逛,获取了更丰富的知识。《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和它方式的转化很有关系,选题、答题方式的多样化,百人团的设置,飞花令的生动展现,都让观众耳目一新。因此,也许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而呈现和展开方式的变化,会让中华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传统文化凭依现代技术又一次活泼起来。甚至可以这么去理解:呈现、展开方式的转化,使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也随之悄悄变化。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也是由此及彼、相互衔接的。以上无论哪种转化都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策略、方式的实践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不只是理念和原则,还应有实现转化的策略方式,否则,转化就会落空。从实践操作来看,可以有以下一些策略和方式。

选择与扬弃。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先进的理念、观点和经验,还有一些糟粕,这些基本判断已是大家的共识。比如《弟子规》中,有不少规定与儿童的天性相悖,硬性规定多,制约限制多,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是不一致的,对儿童发展是有害的。这些内容不应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学习。比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的思想观念与规定。古代的礼多建立在上下尊卑长幼的等级关系之上,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礼逐渐演变为对权威的绝对服从,甚至是屈从,有时还扭曲为虚伪、献媚。陷入“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的泥淖。显然这些内容应当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在合适的时机还应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质疑和批判。

审视与批判。有人将《三字经》中的有关内容编为一篇语文课文《犬守夜》。其中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内容赞美、倡导了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品格,道出了学习之于人发展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应当让学生熟读、背诵。而其中还有“勤有功,戏无益”的内容就应当审思了。“勤有功”与上面倡导的精神一致,“戏无益”,则可能导致对游戏的误读、误解,对儿童好玩天性的忽略、压抑,对自由、创造精神的伤害和误导。这就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审视、思辨、质疑和批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薄弱及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理念有很大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先进部分应当坚守、发扬,对落后的部分应当让学生通过审视、质疑来批判,明晰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理念,而不是穿着古代的服装,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照本背诵起来,作秀起来。

开发与利用。一些语文教师努力开发民间和民俗文化,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回到话语的家乡,回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去,探索了中华文化弘扬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比如,《扇子歌》这首江南童谣被编成故事,作为语文补充材料:“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唱到第三把,囡囡就睡着了。故事中这么写:“外婆你看见了吗?囡囡很乖……囡囡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囡囡好想你。囡囡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这童谣,这故事,有着最质朴最真诚的亲情,又有无比可爱的童心,有无限的想象,又有无极的美感,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爱”,还有关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认知都在里面了。对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现代技术的运用与演绎。现代技术进入课程、课堂是必然的趋势。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让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更鲜活、更鲜亮。技术的运用促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普遍被重视,其前景是广阔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还有不少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只要坚持研究,进行探索,这些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我们乐观地期待着。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