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初期了解,班主任对学生有了全面了解,对班级发展有了清晰定位,就自然顺利过渡到“家校共育”阶段。第二阶段,通过活动促进多元互动,努力让家庭一学校(班级)教育目标和步调一致。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班主任还需要及时发现家校已存在或潜在的种种“分歧”,通过理性观察、科学判断,采取有效方式及时化解彼此之间的情感隔阂,为家校共育消除障碍。
一、借由班级活动开展,搭建对话新平台
有效的家校合作首先是理念上的融合。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特色活动将自己的带班理念传递给家长,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情况反馈了解家长的教育思想,寻找共育的最佳结合点。
1.特色活动传递理念,发现和培育“种子家长”
首先,班主任要制定出清晰的班级发展规划,并根据班级发展目标,确定班级特色活动项目,渗透班级文化建设理念。
(1)根据本班阶段性需要开展特色活动。班主任根据在初级阶段发现的家长群体中的“领导者”,通过某个活动的开展吸引家长参与到班级的发展中。比如要在一个阅读氛围还没形成的班级中推行班级阅读,就组织班级读书会或者小区读书俱乐部等,通过专题性小活动,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会向对方寻求帮助,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班主任要善于调控活动的全局性发展。
(2)各类特色亲子活动。亲子活动分为日常和阶段性专题活动。比如亲子共读和亲子运动,可以是长期推进的活动;再如寒暑假推行的各类实践性活动,需要家长提供安全保障和社会资源支持。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或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向家长阐述亲子特色活动的意义,邀请家长引导孩子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并通过美篇等形式实时分享,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2.借由班级常规活动,促进家长之间互动合作
多层次的家校活动,有助于吸引不同层次家长的适时参与。要想家长乐于合作,班主任要尊重家长的教育需求,发动学生和家长设计全员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和家长民主协商,传递尊重和信任。
(1)班级家委月轮值制度。为了让每位家长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处理,不妨推行班级家委月轮值制度。即将家长按学期、月份搭配成几个对应小组,设置轮值组长(可以由家委共同推举),每月核心任务由组长进行协调分工。这样的轮值工作,家长团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有单独承担的项目也有需要共同承担的项目,让家长之间因班级事务而临时形成“工作小组”。在各小组工作运行中,班主任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在“幕后”推动,同时也协助解决一些家长内部不便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2)常规活动分类邀约或发布“招募令”。班级总有大量常规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协助,班主任可以根据家长的自身条件,不同活动邀请不同的家长参与。比如户外亲子活动,事前问卷征询家长喜欢的亲子活动方式,然后根据活动开展需要成立几个项目组,每个项目设立项目负责人,再由负责人进行活动组织。再如班级学生才艺展示,邀请家长作为嘉宾或协助装扮教室,督促学生在家排练等。又如班级运动会、文艺汇演、班级义卖等活动,班主任可以通过发布招募令等方式,让家长自愿报名,在报名基础上,班主任再协同核心家委进行任务分工。
无论是特色活动还是常规活动,班主任要引导家长重视活动前期策划、过程参与和事后重建中的角色担当,明白所有平台都是为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的定位是“校内外辅导员”“安全保障员”“后勤服务员”“活动观察员”等辅助性角色,尽量做到不越位也不缺位。
每次活动结束,要和家长、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探讨后续对应性、延伸性活动。在活动规划中,难免有观念的碰撞,遇见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班主任要善于倾听,组织开放式讨论,把握一切基于学生发展这一核心,一切指向学生发展,双方就容易目标一致。
二、科学判断“家校分歧”,有效沟通及时化解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背后是几十个家庭,联结着百余名家长。这个家长群体因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性格习惯等,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对孩子的培养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也各有不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家长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达到和谐、有效地沟通。同时,班主任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敏锐捕捉家校之间的“教育分歧点”,及时沟通、有效化解。
1.辨别教育分歧性质,因事而异,有效沟通
总体而言,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方法有差异、教育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上。这些分歧都可能在前期班级活动推进中得以显现。如果是个别家长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采用私下交流;如果是某一类家长有异议,可以针对这一类家长开展小型沙龙研讨;如果班级大部分家长对班级某些活动推进存在“异议”或顾虑,班主任则要认真反思自身问题,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呈现各自观点,再调整制订出新的方案。
2.发现家长观念背景差异,区别沟通
常理上讲,没有家长不愿意与教师结成“同盟”,一起更好陪伴孩子成长。生活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偶有的“教育分歧”始终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缺乏深层沟通、信息不对称等,彼此了解不全面。对于观念上的“分歧”更要深层沟通,努力让彼此观念达成基本一致。
比如,对于高知家长,因为阅历不同,教育观也可能有别,在某些班级事务上他们持保留意见,恰是引发我们反思的好机会。与这类家长沟通,教师需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虚心听取并采纳他们对班级建设的有效建议;对暂时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则以尊重的方式表示会好好考虑,不急于下结论,通过多渠道间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自己也在积极反思后,对于自己觉得正确的做法,迂回坚持,相信家长也会在更多互动与了解中逐渐理解。即便在某些事情上不能达成共识,也保持开放心态,求同存异。
对于那些进城务工人员、单亲弱势家庭或者遭遇天灾人祸的特殊家庭,班主任则要给予更多关爱和理解,同时适当放低要求,并且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家庭教育建议和帮助。对于观念上的差异,班主任则保持平衡心态,允许差异存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