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非常情况下的破釜沉舟法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3-25 09:16:47

有一种最悲观的情况:受欺凌者家长不断跟学校交流沟通,不断跟欺凌者的父母协商和谈判,但是情况却没有任何改善,孩子持续遭受校园欺凌。这个时候,受欺凌者家长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了,以下几种方式不是必须的,却是每个家长都要熟悉了解和掌握的。

留存每次沟通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根据此条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官司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日常纠纷中普遍使用,虽然欺凌事件不见得就一定发展为民事诉讼,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坏念头,但是也要防备他人、警惕他人。为了在沟通中占有优势,不被动机不良的人钻了空子,受欺凌者家长在和学校或对方父母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存证据。

如果双方是通过打电话沟通,受欺凌家长可以进行通话录音;如果双方是当面沟通,受欺凌者家长可以录音,也可以用文字简要地记录下来,必要的时候还得让对方签字,受欺凌者家长可以这样说:校长,这是我们今天沟通的内容,您看有没有出入?没有的话,我们双方签个字,把时间、地点写上。

留存每次沟通记录对受欺凌者家长是非常有利的:第一,下次你询问事情落实进度的时候,手里有上次沟通的记录,就能对哪些措施落实了,哪些已经要开展了,一目了然。第二,万一对簿公堂,白纸黑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法律最注重的就是证据,谁也不能够忽视。

向教委汇报情况

2016年,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领衔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广受关注,电影讲的是一个普通农妇为了一个离婚判决在十多年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北京一路告状伸冤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有官员被她拉下马,也有官员为她愁破了头。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这两部影视作品都宣扬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红薯这一主题。官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在跟学校沟通没有任何效果,自己的孩子仍旧受欺凌的时候,受欺凌者的家长可以向学校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汇报、沟通,可以找教委,从区教委到市教委再到省教委,最后可以找国家教育部,任何一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有专门的投诉接待部门,我们可以拿着每次跟学校沟通留存的记录,拿着相关的文字材料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汇报,寻求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冷静,耐心地把以前跟学校接触的种种情况,一条一条说清楚。家长找上级单位沟通的时候,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因为情绪激动和准备不足而不能清晰地沟通,进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求助当地的派出所

如果家长向教委汇报了情况仍然没有结果,而孩子仍旧持续遭受欺凌,甚至身体受到伤害,或者家长认为孩子正面临着生命威胁,那就可以报警寻求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向警方报警,走公诉程序的话,证据就更加重要。家长要把之前相关的文字、录音等材料都准备好,向当地的派出所说明情况,要求他们对孩子提供法律保护。

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引入律师。律师是专业工作者,对所有的法律条文都非常熟悉,家长邀请一位律师出面,整个事情的处理会更加理性、规范,更加符合法治程序。

另外,家长还可以向一些专业的社会团体、政府所属保护机构寻求帮助,比如说妇联中的儿童权益部、妇女权益部。而教委里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可以专门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接待和投诉。共青团里还有一些青少年权益部,这些部门都设有接待部门,家长都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

借助媒体的力量

现代社会,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广泛的连接,而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的分享欲望越来越强烈,这使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越来越现实,群众口水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一个热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引发国内外千万人的关注。

所以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父母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将事情曝光。

在使用这一办法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谨慎。因为媒体曝光后,很多事情就不再受我们的控制,不管您是对还是错,都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压力很可能需要孩子来承受,当他再次回到教室的时候,同学怎么看他?老师怎么看他?社会怎么看他?

我们的初衷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事情闹大,因此,向媒体曝光是破釜沉舟的做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

让孩子休学在家

如果家长已经做了前面几项工作,可孩子依然遭受着校园欺凌,甚至开始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害怕上学,一提上学就头疼、闹肚子、紧张等等,家长就要考虑让孩子先不要到学校去了,先把他留在家里。

为了事情解决后,孩子能有机会回校复课,家长要跟学校强调让孩子休学在家不是跟学校赌气,而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和保护措施。家长可以以书面形式把孩子现在的状况写清楚,告知学校:“鉴于目前这样的一种状况,我要对我的孩子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我要把他留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这是很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是给孩子的一种承诺。

需要注意的是,回到家后,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锁在家里。这个时候孩子心理压力和痛苦是非常大的,家长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他离开同学之后的那一份孤独、紧张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他在家里的确是远离欺凌、远离校霸了,但是内心并没真正平和下来。因此,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可以联系一些专业的心理机构,当面或者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让孩子跟专家沟通一下。

另外,有严重心理创伤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现自残或者自杀行为,因此,家里一定要有一个孩子信任的成人时刻陪伴,监护的同时,陪伴他度过这段痛苦的、焦虑的时光。

再有,孩子的学业不能耽误,家长可以请一些家教教授孩子知识,或者家长跟文化课的老师沟通一下,由家长亲自辅导孩子这一阶段的学习。

孩子的意见是一切行动的核心

前面我们讲过,许多欺凌在家庭里时有发生,表现为家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帮助孩子解决欺凌事件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事件的主体——孩子。家长行动的每一步,都应该先征询孩子的意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方式告诉他觉得应该怎么做,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并且询问孩子的想法。

在每一次沟通的时候,家长都要不厌其烦地做出承诺,“我们始终会保护你,始终会保证你的安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始终站在他身边,他不孤独。另外,也让孩子明白,把这些可能的后果告诉他,不是为了让他来承担后果,而是让他清楚每一步发生了什么,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最主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能够从家长身上学到有理有据、冷静客观地处理危机的方式,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任,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总之,家长行动时一定要征询孩子的意见,一定要听取他对这件事情的反馈,如此,孩子才能从这起事件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这段经历才会成为他成长的经验。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