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把握班级发展节奏:从底线规约到自主建设

班级管理 2022-03-28 09:06:03

带班困惑

民主讨论的结果,家长还投诉?!

自小学一年级开始,睿睿课堂上总是随意走动、不受纪律约束,并有暴力倾向,此行为一直延续到四年级依然没得到改观。家长无奈,说他有轻度自闭倾向,希望老师网开一面,请班级同学多加包容。班主任也曾在班级委婉提醒同学们在和睿睿相处中懂得保护自己,也尽量包容他一些。可是,睿睿动不动就在同学面前大发脾气,时而动粗,全班同学对他只好敬而远之,家长们对此也心有积怨。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睿睿故意把篮球扔到同学身上,砸破一同学的眼镜并造成其面部流血,众家长们再也无法忍受,几名家长直接在班级微信群里发言,要求班主任给睿睿家长说明,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如果有特殊问题请转到特殊学校,不能再让班级同学天天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也有家长直接说,睿睿家长应把孩子带回家停课调教,促其深刻反省并吸取教训。

面对家长们的怒气,班主任左右为难,一方面理解家长们的怨气,另一方面又不能私自让睿睿家长把孩子领回家。经过考虑,他决定以民主的方式解决睿睿的问题。班主任根据“对重大事件进行民主议事”的班规原则,组织全班同学投票,决定是否让睿睿由家长带回家自我教育一周。结果,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投票同意让家长带他回家。

班主任把事情原委写了个情况说明,附上学生的投票原始单据,转交给睿睿家长,希望家长予以配合,能够主动把孩子留在家中。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学校德育处的反馈信息,睿睿家长向学校投诉该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投票,让他的孩子成为众矢之的,对他的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

睿睿班主任得知此消息,很是愤慨,自己带这个班一直兢兢业业,这次让睿睿回家反省一周,实在是他对全班同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也是众多家长和全体同学共同商议的结果,作为班主任是照顾一个孩子还是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自己错在哪里了?

上述案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部分管理者(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对民主管理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案例中班主任以“民主议事制”产生的结论作为民主管理的标准,而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教育问题:班级中出现的严重纪律问题,背后都有深层的原因,而严重违纪表现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班主任在面对严重纪律问题时,要追溯纪律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选择问题解决的最优化方式。

回到这个案例中来,即便睿睿家长能接受“民主决议”的结果,把孩子带回家,睿睿的暴力倾向就会因此得到改善吗?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与班级秩序问题,个体学生与全体学生的融入与彼此接纳问题,全体家长对个体学生行为表现的介入程度问题等等,这一系列日常管理问题都牵扯到班级的制度理念。我们在讨论班级日常管理的创新性时,一定要建立在对班级日常管理科学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班级管理渗透在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班级文化建设层面的制度文化、班级活动中的组织实施、班级评价中的评价策略等,都无不彰显着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本章聚焦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日常表现的科学管理问题的探讨。

创意策略

把握班级发展节奏:从底线规约到自主建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自有节律,根据班级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把班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级松散阶段、中期磨合阶段、后期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关注点不同,目标也应有别,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即教育,管理促发展之目的。

一、初级松散阶段:“事”先于“人”的底线规约期

成熟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双方在特定阶段在班级建设中的着眼点不同。年轻班主任往往容易陷入眼前事务和个别学生纪律问题的纠结中,影响对班级整体发展的准确判断,也因此错过了班级初级阶段底线规约认同的最佳期。

需要明白的是,在建班初期(新接手的“老”班,也存在前期了解和规约阶段),由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都还属于相互了解阶段,班级向心力还不强,学生对班级事务也都处于观望和被动接受安排阶段,整个班级呈现松散状态,这时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班级发展。

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看到整体,从班级发展大局出发,建立基本的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出勤和服装要求、课前准备和作业上交要求,临时班委的组建,以及班委基本职责的规定等,从稳定班级大局角度提出基本规约。一般而言,在建班初期,个别问题生也处于观望阶段,即使有些小的行为问题,班主任抱着“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会主动改变”的心态去包容和适度提醒,传递信任和期待,而不在小事上紧抓不放,不仅可以让自己更有心力关注班级整体发展,也能让这些学生在初期感受到信任和包容的力量,为后续跟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期磨合期:从“事”到“人”的群体交往磨合

经过建班初期的基本行为规约之后,班集体的雏形开始形成。经过前一阶段的共同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日渐熟悉,产生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对班级中的所有人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班主任这时要侧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推动班级事务的落实,引领每个孩子的成长。

1.从班级岗位建设入手,激发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

在班级发展中期,班主任要侧重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通过多个岗位设置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并且尽量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参与班级事务,以此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助交往;再通过岗位设置,促进学生对班级事务的承担、对班级发展的关注,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2.开展各类活动,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如何实现中期阶段的从“事”到“人”关注重点的转移?开展针对性班级活动无疑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鼓励学生发起、组织和参与各类班级活动,班主任关注每名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质,做到因势利导,努力实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师生间唯有情意相通,才能更深入地彼此理解。

同时,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保持常态联系,与家长互通信息,引导家长携手有效陪伴孩子,使其成为孩子成长背后的重要支持性力量。

三、后期发展阶段:班级品牌建设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过渡与准备,班级日常管理就应该从日常事务管理发展到班级品牌建设,一切班级日常事务围绕着班级特色发展目标而服务。这个阶段,就日常管理而言,班主任在推动班级品牌建设的同时,需关注班级不同类型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的发展。

1.品牌建设的感召力

班级日常管理,离不开精神引领,我们的班级日常管理目标是推动班级品牌建设。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系列做法,发挥品牌建设的感召力,让学生对班级产生新期待,同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新的规约意识。

2.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新生力量价值

当班级学生彼此了解之后,逐渐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在班级成了一种客观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以多种方式而结缘,有兴趣相投聚到一起的,也有家庭背景相近而有共同话题的,等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小团体”来判定这些非正式群体。相反,班主任以开放、包容和促进的心态,引导这些自发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性活动,或者共同承担班级某项事务,对他们进行引导、转化和帮助,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会使其成为班级品牌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笔者的班级曾经冒出一个“地下作坊”——三五个女孩子一起进行手工印章或小挂饰的刻制,并且在班级私下售卖。如何正向引导?我以班级社团招募的名义让这个小组“合法化”,同时委婉交给她们一个任务:手工制作班级奖品。她们需要提前了解班级同学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然后明码标价,以班级班费统一购买过来,成为班级奖品。当然,因为班级成为他们的“销售基地”,她们获得的“利润”要有一部分返还到班费之中。

这样一来,一个“地下组织”就变成推动班级特色活动的重要力量。事后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享受制作和售卖过程中的心理愉悦感,赚钱是很次要的部分。六年级毕业时,这几个孩子把他们赚来的钱全部拿来给班级同学每人制作了一个钥匙链,这成为班级所有人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可见,班主任深入学生实际,接纳他们的现状并巧妙进行正向引导是何其重要。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