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新常态教育是回归与超越的统一与融合,其主旨是探索、建构育人模式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25 09:09:00

新常态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

新常态教育是教育的回归。教育改革应当回到教育的本质中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坚守与彰显教育的本义与真谛,呈现教育的常态。

新常态教育又是教育的超越。教育改革应当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回应正在改变着的新时代,追求教育的新内涵、新境界,呈现教育的新形态。

新常态教育不是简单的回归,也不只是意味着超越,而且是在回归与超越的互动中形成,是解构与建构、批判与建设、探索与创造相伴而行的生长过程,是对教育原本常态的追寻、回复,又是对原本常态的创造、发展。因而,新常态教育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革性,是稳定中的变革,变革中的新稳定。稳定性,让教育保持安静的状态,去功利主义,去形式主义,有基本规律可循;变革性,让教育保持发展的状态,有新的想象和新的追求。

教育发展的历史正是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案卷中挑选出世界公认的教育思想之精华,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其主要意图是在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认真总结和吸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是丛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它勾勒出了20世纪末教育内容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书中指出,我们已深切地“感到一种对整个世界现实,特别是对教育现实认识的新觉醒”。接着,中肯地分析了“教育决策者与研究者观念和方法论等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包括“对于淡化学校课程(尤其是与道德等方面教育有关的课程)中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必要性,人们也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人们看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年的识别能力”。②在“结论”部分,报告明确指出,“当代世界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变化的节奏愈来愈快”,“于是,一般教学便担负起提供一个牢固基础的任务,这一基础是一般文化共同主干”,“要求学校不仅能够与变化共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变化”,“是出于这些想法,我们尽可能对将要成为(或)应当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内容的东西”。②这样的展望,首先是一种回望。展望是在回望基础上的预想、预判,这样的展望才会更踏实。而展望又让回望更具反思性、深刻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也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回望、展望中,回归,超越,向前,发展。提出新常态教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既是对过去教育的深刻反思,又是对未来教育的深切把握。新常态教育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因而新常态教育充满了魅力。

需要追问的是,回归与超越所带来的新常态教育,其主旨究竟是什么?新常态教育的稳定性、变革性,说到底是为了探索并逐步建构起一种育人模式。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理论化的实践,是实践化的理论。当建构起模式的时候,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深度的理论思考,理论有了实践的支撑和深层的实践探索。进一步说,当育人模式逐步建构起来的时候,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就得到了落实,育人的方向性更鲜明,育人的路径更明晰,育人的效果会更好。新常态教育的主旨就是为探索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