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学科哲学随想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25 09:05:59

在我看来,学科哲学首先要研究的是“学科观”,亦即对学科的态度和对学科的总的看法。而态度与看法要遵循一条逻辑线索,即认知——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一摆脱经验认知的大胆设想。

除了学科观,学科哲学还研究什么呢?

学科哲学的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学科教学观”。学科观是学科教学观的前提和基础。把认识的逻辑规律化为学生的认识规律,怎样教“认知”?怎样教“理解”?怎样使学生具备学科能力?这就是学科教学观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三个“怎样”被教育价值观决定,最终的价值实现体现为学生的两种基本素养:一是学科知识基本素养,二是驾驭知识的能力素养。

从一般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会认知而不会独立地理解,会理解又不会活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至于想象力、创造力就更不尽如人意了。

我上大四的时候,学校为我们补上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大纲述要。理论忘了许多,唯有老师从相应的理论框架中抽取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商品”还记忆深刻——老师把分析的原理、分析的思路和分析需要的几个角度与方法,都十分全面、透彻地教给了我们。

从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中掌握了思考的原则、规律和方法,使我很快就在讲台上站稳了。我认为,有了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又知道使用工具书,教学和做学问就有了基础。

归根结底,教学的所有问题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三个问题。前两个涉及教学价值观,后一个涉及教学方法论。

学什么的问题主要是认知的概念问题。认识是从概念开始的,尤其是名词概念。婴儿学说话,教他这是爸爸,那是妈妈,学会不同的发音,使他们有初步的名词概念区别就够了。进入基础教育,就要理解为什么是爸爸妈妈,什么样才是爸爸妈妈,这就进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了。对概念轻易放过,或者只知是什么,而对内涵与外延及其使用语境一无所知,那就是鲁迅所说的“人生识字糊涂始”了。

学科观研究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就像研究大米与玉米一样,如果本质、特点没认识清楚,教学的根本方向就迷糊不清了。

在我看来,语文大概是语言与思想,特点是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物理大概是物质与运动,特点是能量的转换变化;化学大概是物质与结构,特点是分解与化合。我这是抛砖引玉,还需要依靠大家的智慧,最终对各个学科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性质、特点的定位。

总的来说,学科哲学就是用哲学思想去研究学科观和学科教育观。落实下去,就是根据这“两观”编写各科的教学大纲。

记得最初任教于侨声中学时,教历史的第一课就别开生面——“地图加棍子”。带着这副装备,我一上讲台,下面一阵骚动,都误以为老师凶,谁倒霉谁就要挨打。不料我举起长棍画了一条长直线说:“我们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用这根长线来表示时间,这是一个5000年的时间轴。”“各种历史事件,社会的治与乱,分分合合,最后都汇流于这一条历史长轴,可谓源远流长。多美的长轴啊,可以比作民族的血脉,中华的脊梁,大厦的梁柱。最后,我以唐太宗的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来总结历史课的价值与意义。教的招数其实很多,各课型都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从此学生喜欢上了历史,考试分数都在90分以上。

后来又教了两届英语。我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从语音的重、轻、升降调到词类、词性、时态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学生的英语成绩刷新了晋江纪录。更奇妙的是,在教时态变化时悟出了生命的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后来,到晋江一中就提出了有关办学的时间管理的理念。

学科哲学思想经过时间的孕育,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瓜熟蒂落,学科哲学课题便呱呱落地了。

教学改革多年,百家争鸣,最后集中到一点:素质教育。

把“基础教育”改称为“素质教育”,是对“基础”理解的推进,但是,若能把两者加以结合,形成“素质基础教育”的描述与概定,就更完整、合理了。把“基础”的含义推向生理、心理层面,“基础”落实在这样的认识上,包含了尊重,还可避免揠苗助长。

大数据信息时代对语言的影响是语言“干货”的大量出现。如果只满足以“干货”充饥,后果难免是思想的贫困。

教科书上就有许多“干货”。爱因斯坦有个质能公式E=mc²,学生吃下这个干货,老师又要帮助他们把干货化为水系、水网,追本溯源,最后又回归干货。能量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是物质的量与结构的关系,速度是空间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改变物质结构关系,能量转换,于是化学、物理既联姻又划分各自的系统;速度是质量与力的关系,提供各种力的条件,速度变化为各种形态;从外力到内力,改变原子结构,裂变、聚变,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就是核能。

爱因斯坦的这个公式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物质有明暗之分。暗物质已被发现,因其难以捕捉而使科学家产生无限神奇的想象。光速为什么是速度极限?空间与时间也是质量吗?物质无限可分,结果是什么?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科学研究是何等重要。

再举一个例子——“自由”。对它的第一种解释是:不受拘束限制;第二种解释是,认识了事物规律去自觉实践。

按第一种解释来看,“自由”首先是关系,个人与众人的关系,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个人自由以众人的自由为条件,个人不受拘束和限制是以规范、公则的拘束和限制为前提的。这是外部的自由原则。

而第二种解释更趋向内部的自由。自由地管理自我,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人皆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可能根植于正确地认识自我并科学地设计自我,把无限的可能化为自我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的社会价值。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人文科学的哲学思维对人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学科哲学”的提出,引发了许多概念:学科观、学科本质观、学科价值观、学生观、素质教育观等,似乎又衍生出了另一种复杂。

中医高手有“妙手回春”的美誉,家中常挂着这样的锦旗,它自然不是被“职称”评出来的。中医高手一般都有家传秘方,这种秘方是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分析一概括一提炼,抵达规律,慢慢上升到哲学层面。“望闻问切”,是实践论;表与里,冷与热,虚与实,阴与阳,是辩证法。中医既研究病理,又研究药理,还研究病人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单列出来,都可写成鸿篇巨著,但总括起来,只有实践论与辩证法。

中医与西医结合,互补共进,还是实践论与辩证法。极端思维非常可怕,切断了事物存在的种种联系,抛弃了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根据,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和对待事物,思想——绝对化,就可能走向任性、专制。当我们说这是一个个性化、价值多元化时代的时候,还必须审慎地意识到,这还是一个有公共意识和核心价值的时代。

我认为,一堂好课,一定有一个灵魂深谙实践论,贯穿辩证法。实事求是地解读文本,又以辩证思维把知识点联成系统;不仅知道知识的基本概念,还能一层层透析知识背后的思想和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地说,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教师不缺知识和道理,会讲好故事就难了,有时候你讲了许多道理,还不如讲一个好故事。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从《春秋》到“列传”,从“列传”到《史记》,故事越来越多,道理变成许多生动的故事。司马迁是说故事的高手,另一个高手是庄子。

老子的《道德经》到了庄子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寓言故事,许多成语就是从这些故事中出来的,所谓成语故事。道理化为智慧,智慧融入生活。晋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们很多都存在于民间故事当中,好的民间故事都有哲学思想。

学科哲学+学科哲学故事——不是模式化、绝对化,而是作为探索的方向。“互联网+”,并没有固定应该加什么,留下一个“加”的空间。“消费侧”,“侧”是旁边,跟“正”相对,“消费”是“正”核心概念,由核心概念推演出环境保护、消费水平、消费心理、消费感性与理性观念,疏枝散叶,既繁荣了“消费”,又回归本源。所有的教育改革,都不能离开教育规律。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就是深入到了本质特点和意义价值。所以,学科哲学是在最高层面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去认识教育规律。认识了规律,才有自由。一进入“自由王国”,就能自由地驾驭教材,又激发自身的创造性。

从“互联网+”这个概念得到启发,“核心概念+”可以如何演绎呢?“+”文化故事,“+”问题教学,“+”师生互动,“+”学习性研究……但不能烹成大杂烩。教育创新不能丢弃教育传统。因此,“核心概念+”,还可以“+”少而精,“+”启发式,“+”讲练结合。只要加得符合教育规律,就不能以绝对标准加以排斥。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