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每一个欺凌别人的孩子和被欺凌的孩子都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和替罪羊,始作俑者是人类的天性本能、文化历史、社会与家庭氛围、当下的教育理念与体制,以及整个成年人世界对儿童精神生活的漠视和忽略。因此,解决校园欺凌不能单单从孩子身上入手,而是要把这件事放在一个巨大的背景下,用立体的、多维的角度去看待,敦促全社会共同解决。
谁在怂恿孩子尚武?
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打了同学,老师把他的家长叫到学校,家长一听说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不仅不教育孩子,还很高兴地夸奖孩子:“男子汉就要这样才能不受欺负,不用担心,要花多少钱,爸爸赔给他们。”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和学校也很无语,可这样的家长却非常普遍。
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下,你要打回十下”.…目前,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非常流行,家长的本意是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意识,以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的头脑中会变味。孩子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恶性竞争,他不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欺负他,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才能生存,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法则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
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教育观念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让校园里原本正常范围内的矛盾冲突很容易就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除了家庭教育不当外,社会上的暴力文化也怂恿着孩子以拳头来解决问题。
《敢死队》系列电影风靡全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电影汇聚了大批动作巨星,包括史泰龙、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李连杰等,剧情主要是敢死队执行任务或者复仇,并且大都以暴力武装争斗的方式来获取胜利。画面大多是以重型武器为主的杀戮,许多镜头十分血腥,比如某个主演使用重型武器射击一个敌人,敌人瞬间从腰部被分为两半,血肉模糊。这系列电影的问世以极致的暴力美学拯救了已经濒临审美疲劳的好莱坞动作片产业。
从这类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中,我们可以看出暴力文化已成为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这使得暴力文化作品商品化成了潮流。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都会出现暴力场面,虽然很多作品都有年龄限制,可实际上却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这些暴力内容。很多时候,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看到的并不是其背后的正义、力量、英雄主义等,而很可能只是单单欣赏其中的暴力行为。因为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很可能将眼中所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暴力手段应对同学交往。
爱模仿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常常倾心于对某些反面典型的模仿,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模仿偏向”。孩子除了受社会上暴力文化的影响,社会上的暴力行为也对他们有很大的冲击。
地铁上的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止的争吵;变道超车、互不相让也会引起双方较劲,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一碗面也可以引起纠纷,伤及人命……现代社会,人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这种社会戾气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
孩子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的直接影响,这考验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道德、品行、行为。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校园欺凌也好,校园暴力也好,就是青少年的问题,根源在青少年身上,那么解决也在他们身上。我是非常不认同这一点的。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他不是割裂的,他来自历史,走向未来,他的身上一定承载着我们人类的历史、文化、文明,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校园欺凌就是一些特殊的坏孩子的问题,校园欺凌跟我们成人没有什么关系,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谁在把孩子变为“失意人群”?
孩子变得暴力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暴力氛围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外因,孩子自身的“失意”是校园欺凌的内因。前面我们也讲过,那些施暴的孩子同样也是受害者,孩子原本是天真无邪的,是什么导致他们暴力对待他人,恶意侵犯他人权益的呢?
1.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
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校园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
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很多城市父母受生活压力的影响,虽然陪在孩子身边,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成长,造成了“隐形失陪”。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夫妻关系不融洽,父母双方都不关爱孩子。这些普遍的社会现实使得许多孩子缺乏父母管教,更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孩子们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自己的不满,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这大大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2.孩子承受着多种压力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孤独的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平均要同时承受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甚至要同时承受20种压力。
相对成人而言,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文化程度有限,他们面对压力,不能自我疏导,容易采用简单、冲动、暴力的方式解决,因此,青少年压力过重成为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
目前,关于青少年压力的备忘录已受到欧洲国家的重视,许多学校正式以其内容为基础,开始进行学生关爱工程,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压力,而在中国,社会各界还没有对孩子的压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孩子被关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愤怒无法释放时,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当前在个别地方依然盛行应试教育之风,学校和老师将学生按分数划分等级,一些学习成绩靠后的孩子被视为失败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他们采取了漠视不理的态度。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就会诉诸暴力,以此来肯定自我的力量,这些孩子企图通过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来赢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如果我们能将欺凌者转化成正常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校园暴力自然就会因失去了执行者而自行瓦解。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欺凌者也是受害者的道理,找到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对症下药,这才是根治校园欺凌的方向。
暴力——青少年的“成人礼”
从生存自护的角度来说,青少年的暴力相当于变形的成人礼,他们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力量和价值。
美国电影《搏击会》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创建了一个“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目的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搏击俱乐部吸引了很多人参加,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给自己一个活着的证明。电影里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搏击者通过打倒别人或者被人打倒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段经典台词其实就是很多校园欺凌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侵犯别人,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来打下一个地盘,来证明“我是存在的”。
何为成年?成年其实不仅与年龄有关,能够获得一种权利和控制,才是真正的成年,才能有安全感和所谓的价值。而未加引导和规范的暴力就在孩子长成大人的过程中变形为权力和控制感的代名词,欺凌和暴力就异化为青少年的亚文化,引导着孩子们做出很多成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在我处理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当中,有些青少年用一种仪式感的方式来杀人,他们觉得“杀了一个人,有了一条命,我的手上沾了鲜血了,我才是一个男人”,伤害别人成了成熟、勇敢的一种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学校的校园欺凌只是青少年暴力或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方式而已。站在孩子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它象征着征服、控制,甚至代表着一个人的存在感。
把校园欺凌和暴力放到深入骨髓、渗入血液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去反思,我们才能有所释然,不再把暴力中的孩子当成凶神恶煞,而这,恰恰是解决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所迫切需要的积极心态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