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N中学X分校在教育改革中诞生,建校起就在办学体制机制、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及德育等方面开展探索和改革,近几年更是有计划地开展了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Q校长的带领下,该校更是大胆取消了班主任个人负责制,建立了班级教育小组制度。Q校长认为,在目前班主任负责制这样的制度下,有三个较大弊端难以克服:一是难以做到班级教师全员育德、全员管理;二是难以整合班级各学科教学;三是很难对全班同学作出全面的诊断和指导。Q校长曾公开说道:“班主任非常忙、非常辛苦,但经常是‘一个人在干,很多人在看'。我们是否在体制、机制上出了问题,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现在教育部很重视班主任,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提出给班主任增加待遇,我们就发现待遇增加越多,班主任越孤立,我们实际上是走进了一个怪圈。”Q校长认为,以前班主任什么都要管,很多班主任感觉力不从心,而一些任课老师由于职责所限,“有心出力却师出无名”,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使得各学科老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整合。有的老师很强势,一味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布置很多作业,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造成学生顾此失彼。而对于班主任来说,由于只教一门课程,知己不知彼,对学生“诊断”指导工作也就做不好。
目前该校实行的班级管理体制是“1+N”模式,由以往班主任个人负责变为由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班级教育小组成员由3~4名任课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组成,规定组长一名,组员若干。小组的工作主要为常规教育和管理、活动组织和实施、班级建设和日常事务。学校师生牵手,分工到人,整体规划,全面育人。采用三会制度(每日一次工作交流、每周一次例会、每月一次诊断),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诊断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该校还改革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和分配方式,制定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评价细则”,中学部对班级教育小组从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并制定了如下细则:
1.班级常规:以学生处班级常规考核为依据,权重为30%。
班级常规由学生处和年级组两级考核,每两周汇总一次,每学期考核10次左右。考核内容涉及多方面,常规好坏能体现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故权重为30%。
2.检查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手册: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手册是重要的抓手,教育小组成员开展教育工作要有台账,工作手册中的教育内容纪要能间接反映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质量。学部组织两处人员每学期详细检查两次(期中、期末)。权重为20%。
3.学校重大活动各班开展情况:学校每学期开展很多大型活动,如学军、学农、爱心援助、春秋游活动、校团六大节等,各班级活动组织质量和实施效果要加以考核,教育小组成员要下班级积极开展活动。权重为10%。
4.“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考核:考核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期初各班级教育小组制订计划,明确会办时间、地点、人员,学校考评组不定期进行抽查;二是期中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了解各班级“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工作开展情况。权重为20%。
5.学生学业水平推进率:以教学处组织的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测算出班级学生学业水平推进率。权重为20%。
(任捷)
思考题
1.您认同Q校长的做法吗?
2.案例中Q校长的做法您认为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3.如果您是校长,您认为管理者应该怎样介入班级管理?
4.您认为班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5.关于班级管理,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案例分析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诞生,班级管理也成了教育教学的研究问题,而且伴随着教学发展、课程改革、师生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一直以来,班主任是中小学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班主任制度存在合理性和可实践性,在班主任制度的不断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从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对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尝试也逐渐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N中学X分校自建校之初就对班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采用教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制度,以民主决策和分工合作为原则,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编织育人之网,发挥其行为规范和情感陶冶等功能。
班级管理呈现出班主任一人负责制没有的优势,班级管理改革出路并非一种,但其核心思想永远不会改变,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促进教师合作意识。
自从该校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和家长共同体建立以来,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全抛弃班主任制度对大多数学校的改革进程而言是不现实的,那么在班组改革过程中,先要解决班主任发展应该指向何处的问题。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科研能力。班主任向组长的转变依赖于班主任各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等。有人认为班主任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会沦为“维持会长”,但班组合作也难以避免这种状况的产生。教师教育小组一旦形成,组长与其他的成员之间对之前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建立了管理关系,成为了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者,适应这种转变需要班主任的不断学习和研究。除了班主任的转变,加入教育小组的教师更需要成为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够了解学生,寻求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班级管理。在了解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管理能力不够,且不知怎样学习。此外,教育小组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即分工内容、操作手段和评价机制等以保障人人参与,给每个人自由,唯有获得自由才能够承担责任。班级管理的改革是赋予全体师生参与的权利和责任,唯有参与才能够学会体谅和尊重。任课教师和学生会承担这个班级的责任,责任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才能让所有人关注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对于班主任个人负责制,班组制度确实给予学生较大的参与权利,开启了学生自我管理之门。学生、家长和教师协力组建的共同体理念和目标是否一致,就导致了班组改革是不是能真正地走下去,真正为学生服务。在了解过程中获知学生虽能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但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如“空调长”觉得自己的“官”没有班长的“官”大,官本位的观念很可能在小学班级内生根发芽。
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一定要赋予其“官职”吗?其内在的责任意识培养方式和目标是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责任感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责任感,即使没有“官”和任务,依然会为集体着想。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以学生为本。
3.规范班级管理改革道路。
小组管理也并非班级管理改革的唯一走向,深化班级管理改革是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坚持的,而规范化的班级管理改革是必经之路。规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需要专业的理论引导和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管理改革的主张者要有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班级管理改革需要注意:中国传统管理精神与新时期管理精神的结合问题;探索独生子女构成的班级管理规律问题;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中探索班级管理未来趋势的问题等。
在班级管理改革过程中,学校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针。明确管理的本质,并非监控或者惩罚,而是引导和提供支持。因此,除了教师本身增强研究技能和素养以外,学校必须寻求学术力量对本校的班级改革制度给予指导和帮助,有长远的目标、科学规范的蓝图,为学校专门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改革方案和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