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刚走进教室,班里的女生杨利就焦急地跑来告诉我:“老师,今天我放在包里的钱不见了!”我一听,顿时傻眼了。当班主任,最棘手的就是偷盗事件。为什么呢?查出来了,偷盗的学生面子上怎么挂得住?不调查,那就很难保证班上不会发生下一次。既然发生了,就不得不去当一次“警察”。
峰回路转不见“君”
我努力让自己沉住气,平静地说:“你这钱大概是什么时候丢的?”
“我早上出去后,中午没有回寝室,下午看见我的包横躺在床上,我一看,钱已经没了!”初步可以断定钱是在中午的时候丢的。
我接着问:“你们寝室都有谁?”
“有谢娟、戴红、章于、彭燕、小西。”
“那你认为这几个谁的嫌疑最大?”
“老师,我觉得可能是小西,她今天是一个人回的寝室。”
“我们不能仅凭这点乱说别人啊!”
“还有呀,她平时完全是个铁公鸡,今天却主动要借钱给我。我觉得这一点挺奇怪的。”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件事情:谢娟和杨利是好朋友,并且她们两个人简直是形影不离,偷的可能性较小;戴红、章于中午没有回寝室,没有“作案”时间;彭燕是我任教的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平时正直爽朗,她偷的可能性较小;小西这孩子以前有过偷盗的行为,只是每次都没有拿到证据,再加上她是一个人单独行动的,可疑性最大。
但是在没有水落石出之前,作为老师千万不能表现出对谁怀疑,万一判断失误,那不是对学生伤害很大吗?
射人先射“马”
我泰然自若地把全寝室的孩子叫到办公室,我想:看一看究竟谁的表情慌张一些。
作为老师,我深知此时我不仅是一个警察,更应该是医生。
他们来了,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杨利丢了钱,我想肯定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俗话说得好,做贼的心虚,你们最近看的《谍战古山塘》中秦镇宗为了试出是谁说出了秘密,叫他的怀疑对象一个挨着一个夹珠子,做了亏心事的是一定夹不起来的,这样一来说出秘密的人就不查自明了。待会儿我们也这样做一次。”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学生的表情,我想:要是真的用上这一套,万一做贼的果然露馅,那不是太残酷了吗?也许这一套只能虚张声势,给作案者一个心理压力罢了。于是,我话锋一转:“但我准备把这种方式作为第二套方案,第一套马上实施。”我故弄玄虚:“同学们,先回教室里去,叫到谁,谁就出来。”我已经看到了小西那闪烁慌张的神色,但又马上镇定下来。
我准备把学生一个一个叫出来,让每个人在纸上回答三个问题:中午去了哪些地方?寝室的其他人在干什么?你认为谁最有怀疑,理由是什么?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了解情况,也可以给作案者制造心理压力。
随着学生一个个地出去,可以想象作案者那慌张的神色和煎熬的心灵,果然,小西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出去,又充满疑惑地看着他们回来。世界上最残酷的不是“死去”,而是“等死”。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最后,只剩下小西了。看完学生们的回答,我怀疑,是小西。此时我并不急着叫她出来了。因为我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才对她下手,万一她来一个死活不认账,那我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此时的我可要欲擒故纵。果真,她早已是按捺不住了,急急地跑出来:“老师,你该找我了。”我转过身去,我想此时她已经编了一大堆为自己推脱的理由想对我说,既然她想说,我就偏不让她说!我故作镇定地说:“我又没有叫你,你跑来干什么?”
“是她们叫我来的。”
“是吗?”我反问道,我已经看出她有一点局促不安了,但我不能急着解决。
不畏“浮云”遮望眼
看来我得了解她的经济来源。我赶快给小西的父亲挂了电话,孩子父亲说给了120元,然后又通过生活委员了解到她在卡里存了25元,再通过同学们了解到她还了20元,她口袋里本该有多少钱我已经略知一二了。
现在轮到我出手的时候了,我叫来小西,故意拿着笔作记录:
“你今天中午在哪儿?”
“我吃完饭后,回了寝室,然后章于马上就回来了。”这孩子早有防备。
“然后呢?”
“然后我们一起到了教室。”
“但她们说你在寝室单独待了一段时间。”
“老师,我没偷。”小西慌了。
“你别紧张嘛。老师又没说你偷的,你看着我的眼睛。”
我明显看到她想努力地看着我,但眼睛最终又垂下去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城府。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本周你有多少钱?”
“120。”
“怎么用的?”
“还了20,冲卡25。”
“还有呢?”
“我星期天买了方便面和面包。”
“方便面多少钱一包,买了几包?面包呢?”我一边问一边用笔算着钱的数量。
“每包一块六。一共四包……”
我发现她声音越来越小,底气越来越弱。
“那你哪来的钱借给杨利?你要是借了,你哪来的生活费?你平时都舍不得借钱,今天为什么那么反常?全寝室都说你中午待了很久,你为什么不承认?”我接连发问,她哪里招架得住!
柳暗花明“又”一村
“告诉老师,钱是不是你拿的?你平时在老师心目中一直都那么诚实,今天怎么变了一个人?你不是爱撒谎的孩子,你一撒谎,你的神色就已经出卖你了。”
孩子局促了,突然,她“哇”的一声哭起来。“老师,我好后悔,我一时糊涂,我本来想承认的,但又怕同学们从此不喜欢我。我也想还给她,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还给她。”
“孩子,偷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表现,这样只会偷走你的自尊。”
“老师,我错了,我真的怕他们知道后,我的人生就完了。”
顿时,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孩子们此时最期待的是把偷钱的“贼”抓出来,可“抓”出来了,对小西的将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我们的做法影响了他们的将来,那么我们的教育不是起反作用了吗?
我明白此时自己更应该慎重处理,宽容和关怀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孩子,我应该教会她懂得自尊和自立。我告诉小西:“也许,你的不劳而获会给你带来暂时的快乐,但却永远让你心惊胆战,并让你的自尊也永远丧失,因为你因此背上了‘贼'的称号,你失去的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在关键时刻,要给予孩子宽容与爱。我们的学生只是一个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从悬崖边上拉上来。他们就像一块块瓦砾中的璞玉,作为“工匠”的我们,应该把玉从瓦砾中找出来,洗去玉身上的污泥,再仔细雕琢,这样一来玉才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