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教师只会机械灌输,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2-14 08:49:12

曾经,灌输被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甚至被奉为圭臬。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灌输成了万能方法。不少教师只会机械灌输,而无德育艺术。

德育难题

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我们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

依据: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形成的阶段,他们没有主见,可塑性比较大。他们知识的储备不足,还达不到足以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的程度。这时,他们对知识迫切地渴求,成熟的观点和理论的灌输,可以为他们打好基础。

现在的学生,尽管思想敏锐,但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使它们缺乏基本知识的积累,无法去思考、探索。因此,灌输必要的知识和观点,并不束缚学生的思考,也不与思考对立,而是正确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灌输不能随意滥用,而是有讲究的。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灌输,效果完全不一样的。灌输也要着力于启发与说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想方设法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感情融和,使学生情愿接受而有获得感。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灌输。要知道,不顾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企图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次就把所要灌输的思想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切实际。

现实: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一向都把灌输作为常见常用的方法。不论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灌输都是基本的方法。总以为凡是正确的东西,灌输不至于走样,灌输更能保证正面的知识、观点直接到达学生的心田。

问题诊断

德育课上,教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学生接受德育知识,形成良好品德。问题在于机械灌输的方式不对头。

灌输的本义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或输送思想、知识等。教育中,“灌输”这个词,指的是教师把所要教的内容像灌水一样传输给学生。学生呢,只能像储水罐一样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性、积极性可言。

灌输的方式,首先假定存在着正确的且是唯一正确的教学内容,需要把它传递给学生。而且,为了保证传输过程中不出现流失或“走样”现象,要求接受者像容器那样,只能被动接受、储存。德育课上的灌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接受,等待着传输者将教学内容传输完,不能有异议。

在我国的德育课教学中,灌输的方式运用得比较普遍,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重视德育是我们一贯的传统。只要看看我们的教育方针就可见一斑: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见,德育的地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如何进行德育,怎样培养青少年一代高尚的品德,却一直都是我们工作中的软肋,研究不够,没能拿出管用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实践。自然,硬灌就被推崇。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直接把自以为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做,学生就真的全部接受了,并且可以化为行动。实际的结果,却并不如意。

(2)错误效率观的误导。长期以来,我们的效率观是存在问题的。问题之一就是关注教师,忽略学生。老师们看一堂德育课,看教学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的设计,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情况,学生配合的情况……很明显,教师才是关注的焦点,学生则只是配角。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课堂设计新颖,灌输得适量,掌控课堂的能力又比较强,就是成功的课,高效率的课;否则,便认为课不成功,教学效率不高。

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灌输式德育是最佳选择,灌输式的德育非常有效。但我们仔细一思考,就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接受了什么,以及接受后的内化情况等),只是在一厢情愿地论述“必须”。即基本上只考虑如何“灌”,严重忽视了如何“受”。以为“灌”了,学生就一定“受”了;而且,“灌”得越多,学生“受”得就越多,教学效果就一定好。

(3)检测难。德育课教学的效果难检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因为教学内容本身的模糊性,使精确的检测成为不可能。二是效果的滞后性。

“灌”的结果,只能检测到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知识,至于接受了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就根本检测不到了。

道德情感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短时间内难以检测。道德行为则更不是灌输的现场能够检测到的。对德育教学而言,最容易检测的,就是知识。于是,就把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抓手,以便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课堂上的机械灌输,学生不欢迎,教学效果差。而且,灌输的恶果就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让学生只能简单接受单一化的知识。

破解策略

机械灌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积极性受压抑,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要改变这种状况,转变观念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的转变。

(1)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走出机械灌输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展露自己的心怀,对话中倾吐自己的思想。

下面是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结束时的精彩片段: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词条——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拜。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了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些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义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了。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目的。

通常,有关火烧圆明园的教学,一般都是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对侵略者的恨。但是,窦桂梅老师走出了这一思路,让学生通过观看播放的资料,体验当年圆明园被毁时的情景,体验被毁时内心的伤痛,从而使学生产生复杂的情感:有爱、有恨、有义愤、有遗憾……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入词条,让学生在前面教学中产生的爱与恨的情感基础上,对一部分中国人产生了义愤。尤其是她的最后那一段话,引人深思,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妙就妙在老师想说的话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让学生在深入地思考中去体味。

在这里,教师不是不作为,而是静静地作为,为学生的思考与对话创造有利的条件。窦桂梅老师把皇帝逃跑,清兵跪地迎接侵略者,军阀洗劫,名人后裔带路等文字呈现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看到这些文字之后,自然产生一种义愤的情绪,从而进行深入对话。

(2)课堂活动。活动是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可以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从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德育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实际,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进行辩论,是有效活动方式之一。能否带手机进课堂”“考试舞弊之我见”“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些道德辩题,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辩论。当然,以上辩题也可以写成文章,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也是重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改变成课本剧,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情感。

(3)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一些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吉林市龙潭区杨木学校“让蓝丝带飘起来”的活动,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立了志愿服务小团队,积极开展“让蓝丝带飘起来”的活动,增强了学生“自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起学生“爱家、爱校、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敢于实践、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为构筑学校整体德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开展后,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校园、家庭和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

学校大门打开了,简单灌输不见了,德育的效果更显著了。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