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建设抓什么,怎样抓,这是很多一线班主任面临的具体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立班级组织,建立规章制度,提出奋斗目标(学习上的)……这几乎是每位班主任都在努力做好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工作做好了,班级建设也就可以走上正常的轨道。
德育难题
班级建设中,像选好班干部、建立班级制度等等,都是常规性质的工作,每位班主任都在做,否则,班级就不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好环境。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班级工作要继续深入进行,还需要在特色建设上下功夫,而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特色建设的核心。
(1)雷同化,这是目前班级文化建设最大的特点。如果走进一所学校,不妨去各班看看黑板报,看看班级标语,就可以发现基本雷同、大同小异。黑板上方的标语,学校统一购买,班级拿来贴上就行。黑板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部就班。班级制度,你怎么拟,我也跟着来,最多也就是删减或添增一两条……看了一个班级,就不必了解其他班级了。
此类班级建设,看起来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给人的印象是有创意。但如果再深入一步,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看似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其实都是赝品,不是真正有创意的东西。
这样的做法,毫无特色可言。
(2)为特色而特色,完全脱离实际,不从班级实际出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及工作的需要,进行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建设方案纯粹是在办公室构想出来的。怎么实施?根本就不实施,或不打算实施,纯粹是为了给人看的。实际的工作则是另一套。两套工作方案,一手软,一手硬。特色文化是假的,常规做法是真的。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做法,为人所诟病。
(3)无所知。有的班主任,工作几十年,竟然对班级文化建设无所知,即全然不知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这么一回事,让人啼笑皆非。有的班主任,不学习,不看报,不上网,一心一意只上课、带班,每天就像驴拉磨一样,感到充实、满足,甚至还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工作成就,觉得自己很不错。实际上,长期生活在水井里的青蛙,也很满足。它会感觉到水井里的环境的确很不错,很适合自己的生活。只是因为它从来都没到过水井外,没有长过什么见识。长期只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当然会感觉到一切都很平顺。如果它能够自觉地跳到井外,看看水井外的精彩世界,心态就可能会改变,观念就可能会更新。
一个竟然不知有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么一回事的班主任,其班级管理工作要上新台阶就很难了。
问题诊断
有一段时间,对特色学校建设,人们颇有微词,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把整个学校都特色化了,无异于整齐划一。
那么,班级文化的特色建设,又怎样呢?
文化是隐性的,文化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它通过影响人的心灵来影响人,教育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表现为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如果只是一般化操作,确实方便。
首先,组织文化建设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积累比较丰厚,可利用的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查阅到多种多样的文件、图标,可以很方便地拿来使用。
其次,很多一线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有着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一线班主任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时,只要在网络上一搜索,就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从网络上查询到的资料来看,一般都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方面进行。这都是很一般化的东西,但拿来就可以直接运用,很受班主任欢迎。
再次,班主任都是一线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光教学这方面的工作,就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要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则需要深入研究本班特点,再根据学校工作的安排、班主任本人的工作打算,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这是就其设计而言,建设的过程更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班主任老师岂不更加心力交瘁?而一般性的、普遍化的建设就省事多了,更能够满足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需求。
于是班级文化建设无特色便成了普遍现象,而无特色的两个主要表现是平面化、雷同化。
平面化就是浅表化,缺乏深度。班级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尽管其主体是未成年人,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活蹦乱跳的人。班级文化建设,如果仅涉及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目标确立等,这只是最为基本、初步的建设,还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抓文化建设,特别是特色文化建设,就要能够抓住学生内心的需求,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浅表化,则只涉及表面的、看得见的东西。
雷同化就是指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共性,忽略了班级的个性、特殊性。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抓住个性,抓住班级的特殊性。实际上,即便是两个平行班,如果要深究的话,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就算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仍然存在着各自的不同之处。比如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比如学生个性的差异,还有班主任本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征、工作目标等等,差异都是明显的。
平面化、雷同化,导致班级文化建设难以再深入。没有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没有发现班级特征,班级文化建设就只能在表面滑行,做表面文章。
破解策略
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这是三个层级,而且是三个不断深入的层级。
从现在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来看,有的学校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学校,则仅仅是把班级文化方面的东西进行了一番罗列,谈不上什么特色,只是一般性地泛泛而谈,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大,纯粹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前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很多一线班主任而言,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课题,需要他们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
班级,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组成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未成年人。这决定了班级的复杂性。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必须从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来进行,否则,就会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文化建设就可能徒有其名,徒有其形,对学生的成长无实质的帮助和影响。
下面分享一下我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为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条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成长,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其他有违于此的,只能是南辕北辙。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文化特色应该围绕着这一目的的实现,要体现班级特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2)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①从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创设与此相关的特色文化。
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先由班主任进行设计,再在全班讨论,要获得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赞同,否则,意义就不大了。如果全班学生大部分赞成,就有实施的价值。例如班上很多同学喜欢美术,就可以搞艺术特色文化建设;很多同学喜欢写作文,就可以进行写作文化建设;还可以进行书法文化特色建设;等等。可以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使特色更鲜明。这样就可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③从资源出发。学校所在地有什么特产,有什么旅游资源等等,可以拿来作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源。例如,盛产白莲的地方,可以进行白莲特色文化建设;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进行水文化建设。
④从学校资源出发。如果学校藏书比较丰富,就可以开展阅读特色文化建设。
当然,要提升班级凝聚力,就要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出谋献策,集中全班学生的智慧,切不可班主任一人独断专行。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