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免疫力的苹果
我在家里切了一个苹果忘记吃了,发现时已经腐烂变质了。于是突发奇想:我不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教育嘛,何不在这两瓣苹果上做点文章?生活处处皆教育呀!
上课前,我取出腐烂的苹果:“孩子们,看看,今天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那变质的苹果发出一阵阵酸臭的味道,有的孩子捂住了鼻子。
我若无其事绕教室走了一圈,转回来站在讲台上说:“孩子们,看看这个苹果,是已经腐烂的苹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苹果很多是打过农药的,这样的苹果暂时把虫害给消灭了。但是,当我们把成熟的苹果放在那儿,没过多久它一定会腐烂,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免疫力,很脆弱。然而,在《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中有一个叫木村的人,他种的苹果切成两半,即使放了两年也不腐烂,只会萎缩得越来越小,慢慢变成淡红色的干果,仍然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哇,真有这样的苹果吗?”孩子们张大了嘴巴,惊讶地问。
“是真的,因为那种苹果从来不打一滴农药,就像木村说的那样:其实不是我努力,而是苹果树自己很努力。”我停了一下,减慢了语速,“孩子们,靠别人管理,是无法真正成长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像苹果树生长出自身的免疫力,让苹果能永远不腐烂。孩子们,老师希望你们能有自己的免疫力,能够成为那棵自己要生长的树,一棵能结满不会腐烂的苹果的树!”
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个孩子都若有所思地望着那个没有免疫力的苹果……
重复也是一门学问
课堂上孩子们做题,我发现他们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答得不够具体。
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再做一次,有的孩子开始惊呼,有的开始嚷嚷:“老师,已经做过一次了,就不要再重复了吧!”
“重复?孩子们,如果我们仅仅是重复做一次,可能不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但是,亲爱的孩子们,如果我们试一试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一做,是不是效果会不一样呢?第一步,我们继续保持做第一遍时的激情和热情;第二步,学会分析和总结自己做第一遍时的失误在哪儿;第三步,把改进落实到行动中;第四步,我们试着再思考,提升做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重要的是学会把重复变成一种提升!”孩子们扑闪着眼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于是,大家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埋头做题。嘿,第二次的效果就是不一样了呢!
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我们要善于把每一次的重复,变成一种不断的改进提升,那么,这样的重复才会有意义!学会在重复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在改进中拓展,在拓展中提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升才是硬道理!”
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显得心悦诚服。一切都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
登门槛效应
课堂上,我们按照课堂常规要进行“每日一语”。可是今天就奇怪了,没有人上来演讲,我纳闷,问科代表:“今天怎么没有人上来演讲?”
“老师,安排了俊红,他说他不会,就不上去了。”俊红是个性格倔强的孩子,喜欢什么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可是不安排他,其他同学会觉得不公平。当然,这孩子不上来,我们也不能硬碰硬。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善于自己给台阶下,灵活应变。
我轻轻问:“你怎么不上来演讲呢?”
“我不会,所以不上去。”孩子满是理由。
“那明天准备好了,再上来如何?”我继续追问,孩子点头。
第二天,我继续叫俊红,可是这一次,他还是老样子:“我没有准备。”顿时我心里的火“噌”地一下蹿了起来,但我还是极力控制住自己心中的怒气。
“你看,昨天答应了,今天还是没有准备,这还真不地道。要不这样,上来,我们傻笑三分钟。”
一听说“傻笑三分钟”,全班哄堂大笑,顿时,气氛变得缓和起来。俊红也变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继续给自己台阶:“给你一个选择题,A是傻笑三分钟,B是上来即兴演讲,推荐你看过的文章、书、电影都可以。”我给了孩子两个选择,并且把难度降低。
孩子这才大大方方走上来,推荐了看过的一本书。
介绍完毕后,我开始赞叹:“不错嘛,你看,没有准备都能有如此水平,那要是准备了,效果会更加不一般,是吧?”俊红不好意思地笑笑。全班同学也跟着在赞叹。
“所以,我们俊红要是不准备一场认认真真的演讲,那真是太遗憾了。明天的演讲,我们来一次认真准备的,好吗?”孩子犹豫了一下,最后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明天可千万别忘记了哟,不然依然要傻笑三分钟的哟!”我故意扮了一个鬼脸俏皮地说。全班又是一阵狂笑。
第三天,孩子果然准备充分,而且侃侃而谈,赢得全班同学阵阵掌声。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登门槛效应”,就是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面对个性特别的孩子,我们直白地表达观点,或者直接要求他,对方不一定会接受,但是先提出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再由浅入深地智慧引导,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