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自己的事情,不去关心。这反映了人的一种麻木的心态,认为事情完全与自己无关,搁在一边不闻不问。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折射的就是典型的冷漠心态。那天,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竟然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开。这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强烈震荡,也让“冷漠”这一词汇成了热词。
一个农场主在粮仓里放了个老鼠夹子。老鼠告诉母鸡,母鸡不管。老鼠又告诉肥猪,肥猪说:“这是你的事。”老鼠告诉了大黄牛,大黄牛反问:“老鼠夹子能夹到我?”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这条毒蛇咬到了女主人;男主人杀了鸡给女主人补身子;有亲戚来看望女主人,男主人把猪杀了接待客人;女主人看病花了不少钱,男主人把牛给卖给了屠宰场还债!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现实,但它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事物都是密切相关的。冷漠,有时候会让自己受伤。
德育难题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2016年1月14日上午9点20分,江苏泰兴济川中学期末考试第二场政治历史考试。11点20分,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本该通知学生停笔交卷的该校音乐教师吴老师却像“睡着了一样”靠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一两分钟后,几名学生走上前喊吴老师收试卷,喊了几声未见有反应。学生立刻喊来隔壁考场的老师,校长也随后赶来,将吴老师送往医院抢救,但一切都晚了。吴老师已经去世,原因是心脏骤停。
一位考生家长从自己女儿那里得到了这一消息,该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该家长还回顾说自己的孩子会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难过,上幼儿园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但对老师在考场上去世这样的事居然如此麻木。
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说:“已经读初中的学生,竟然能在吴老师最后的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题,是考试太投入、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的危险?”
学生对身边人、身边事的冷漠态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的确让人不得不深思。
学生身上的冷漠还有很多表现,但最为严重的就是对生命的不关心。
问题诊断
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它唱出了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心声。我们呼喊热情,呼唤激情,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但青少年学生身上,却表现出超乎想象的冷酷无情,有时候真让人感到寒心。
目前,体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冷漠,主要有:
倦怠性冷漠。当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长时间生活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倦怠、厌烦、疲劳。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倦怠性冷漠情绪更可能出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且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
忧郁性冷漠。学生对自身所处的境遇不满,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例如,原先的校园环境、生活条件好于眼前的学校,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因此,在现在的学校、他们就郁郁寡欢,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变得冷漠起来。
孤独性冷漠。人是喜欢群居的生物,害怕孤独,喜欢热闹,这几乎是人的天性。而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大人包围之中,没有兄弟姐妹,缺少玩伴,精神孤独几乎成了他们的本性。在家里,他们不需要关心别人,却能够充分享受到他人的关心与厚爱。他们天生就缺乏对人、对事的关爱之心。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本能排异导致了冷漠对待一切。
信仰性冷漠。现实社会中,难免会有一些阴暗面,有的学生可能对原先的信仰产生了动摇,自己原先所信仰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不值得再相信了,于是便对社会中的一切产生了冷漠之情。这是最值得深思的冷漠,也是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刻、最大的冷漠。可以说,其他方面的冷漠,均与此有关。
信任性冷漠。怀疑一切成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通病。受成人的影响,孩子自然会对他人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内,很多孩子通常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拒绝对父母或老师说心里话。
由此可见,冷漠就是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缺乏必要的感情、关爱,心目中除了自己,没有其他。感情的缺乏,是内因。冷漠的极端是自私,极端的自私是除了关心自己外,别人统统不在其眼里和心里。
破解策略
要让孩子走出冷漠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1.家庭应该怎样做
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个场所,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冷漠?
张敏已经9岁,是父母亲的小心肝,天冷,就怕她冷着;天热,就怕她热着;别人家孩子有的,她也不缺;哪儿不舒服了,父母巴不得病在自己身上……但是,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换来的却是她的自私和冷漠。
每天放学回家,张敏一进屋就喊:“我都快饿死了,饭做好了吗?”有一次,妈妈生意忙,中午回家稍微迟了一点儿,她竟没好气地说:“妈妈,你怎么搞的?饭都还没做。我还要上学呢!”妈妈只是说了句:“我都快累死了,体谅一下我嘛。”没想到,她竟然这么说:“妈妈是大人,还要我体谅,像什么话?”好像体谅妈妈是不应该的。还有一次,妈妈生病,发了高烧,想喝水,就叫张敏帮倒杯水,她竟说:“等爸爸回来倒吧,没见我正忙着吗?”实际上,那时她在玩电脑游戏。
对自己的父母亲都这种态度,几乎没有感情,没有关爱,对别人就可想而知了。
要让冷漠的孩子变得热情,得从家庭做起,教师要与孩子的家长联系沟通,要让父母亲:
(1)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知识。这是克服孩子冷漠心理的首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孩子需要呵护,更需要道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礼节等,都需要父母的引导。例如,好吃的东西总是给孩子,差的给大人,家长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也欣然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对此习以为常,仿佛那就是他们应该享受到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私、霸道、吆五喝六,越发自然,父母亲就不在其眼里了。而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意识到需要进行德育教育时,孩子的道德心理已经成形,积习难改了。因此,父母应教会孩子懂得感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并付诸行动。
(2)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东西、送礼物,这是无言的表达,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就会模仿。
(3)营造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爱心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在教育孩子要学会关心时,父母亲的腰杆子还能那么直吗?说话还能那么硬气吗?孩子真会听吗?家庭成员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和体贴,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来说,胜过千言万语。
(4)让孩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亲的一些喜怒哀乐,就如父母亲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在了解中学会关爱,抛弃冷漠。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勤快的孩子更懂事,更懂得关心体贴别人。家长要慢慢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体验到他人的甘苦。
(6)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论何种家庭,都要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优越感,以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如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懂得拒绝,切莫心软。
(7)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家长要教孩子怎样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捐赠需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教育孩子不能盲目,也不能漠视。通过实际活动,让孩子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养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2.学校应该怎样做
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专门的场所,而教师是教育孩子的专业工作者,承担着更多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在引导孩子走出冷漠心理方面,更可以大有作为。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学生并提高他们自我教育意识,这是克服学生冷漠心理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多观察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与评价,好的方面给予肯定、鼓励,不好的方面则帮助他们改正,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懂得怎样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者,人亦忧其忧。付出才有收获。
(2)学校应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加强实践锻炼,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做到德育和心育有机结合,这是克服学生冷漠心理的关键环节。
以上措施针对的是学生整体,针对学生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不能盲目,自己心里要有数。
(2)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地补偿自己。一是懂得勤能补拙,二是懂得扬长避短。
(3)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关爱。这一点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4)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一个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对他的一生有重要影响,一个人要成功,必然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支撑,而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理智、灵活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这比任何一门技能都重要。
3.班主任应该怎样做
(1)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温暖的环境。缺乏对生活的感动就会导致冷漠。学生身边,并不缺少足以感动他们的人和事,只是由于学生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要让学生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不妨布置这样一项作业:每位同学用一周时间去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或发生在同学身上的感人事迹,开展“值得佩服的同学”之类的主题班会,让同学在班会上交流发现。这有助于互帮互助、互关互爱班风的形成。
(2)良好班风的形成,要求亲师信道。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是搭建在学生与任课老师间的桥梁这样的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可以开“我和我的老师”之类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自己与老师的交往,也让老师谈谈自己与学生的交往,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3)用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自己不要冷漠待人,要真心诚意对待每一位学生。
(4)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教师与学生因缘分走到了一起,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但这短短几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刻的。学会感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态度。我们知道,让人感动并不需要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美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细节构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住学生身上那些细微的情感表现,在这方面做足文章。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感性的呵护,而不能仅仅是理性说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有爱心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得感动的人,感动是与人相处的润滑剂,感动于他人的帮助,感动于他人的忏悔,感动于他人的真诚,感动于他人的美丽;感动是与生命的对白,感动于小草破土而出,感动于夏日的一缕清风,感动于落叶魂归大地的壮烈,感动于第一片雪花消融在脸颊……懂得感动才是健康的人性。”
当学生学会了感动的时候,还有冷漠存在的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