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人过分担心不良后果会发生在自己及亲人身上,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心境。比如中考、高考前,有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因而紧张担心,这种情绪就是焦虑。
德育难题
王敏是一位学习非常努力的好学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他转到一所重点学校后,感觉到这所市重点学校要求比原来的学校高,家里的期望也更高了。因此,心理压力特别大,心里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从进这所学校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成绩也的确比原先更好了,但压力太大了,他很怕遇到老师和家长的目光,考试时就更紧张了,害怕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和家长。考试的分数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上,久久不能搬去。
案例中的现象,在重点学校比较突出。心理焦虑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绪,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问题诊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学习的焦虑是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主要问题。而学习上的焦虑,又主要来自于考试。考试焦虑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学生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情绪焦躁波动大。一般学生面对考试时,会呈现适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适度的紧张,会给当事人一定的压力,也会激活他们的神经系统,使他们处在一定的兴奋状态,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但是,真理向前迈进一步就会成为谬误。紧张过度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慌张、脾气暴躁、不能自制等现象。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样。焦虑过度,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2)心浮气躁。中考、高考冲刺阶段,有的学生可能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一会儿看几眼这本书,一会儿又拿那本书瞅几下,总静不下心,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分散,经常走神,干什么都不安心,心浮气躁,巴不得立即考完。这样的心态,将严重影响学习和考试。
(3)反应迟钝、健忘。注意力遭遇障碍,集中不起来;感知遭遇障碍,例如视听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看错了试题要求;记忆力遭遇障碍,平时熟记的东西回忆不起来,一出考场就想起来了。总之,反应迟钝、思维混乱。
(4)食欲不振、失眠。考试焦虑,其实就是身体过于紧张,其程度超出了应对考试所需要的正常紧张水平。过于焦虑,在身体上可能出现睡眠不好、疲乏无力、胃口变差、手脚出冷汗、肌肉紧张、心跳加速、感冒,甚至头晕等反应。
(5)反复检查试题。有的学生,复习方法不对头,掉进了题海。他们每天很紧张地做题,担心复习有所疏漏。一发现难题就着急。做错的题固然要重做,做对的题仍然不放心,也必须重做。这样,他们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考试焦虑让他们忘记了正常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6)厌学、怯场。一些学生一想到考试就觉得很无奈,认为反正考不好还不如不考;一些学生即使拿到卷子,也只是马虎答题,而不是认真地一步一步答题。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考试焦虑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趋向于成熟阶段。同时,他们面临着竞争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业负担。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们的心理复杂性不言而喻。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原先考试失败带来的心理创伤。现在仍然心有余悸。
(2)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指责。学习焦虑是因为怕学习成绩不好将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怕被别人瞧不起,怕被同学讥笑……
(3)屡次考试失败,缺少成功的体验,逐渐产生了学业自卑感。
(4)学业准备不足。平时不够努力,准备不足,能力差,对考试缺乏信心。
(5)错误认识。错误看待考试结果和他人的批评,因而产生己不如人的想法,对学习与考试缺乏必要的信心。
破解策略
为学生解除烦恼,缓解心理压力,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
(1)切实帮助学生。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较优秀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可能性较大,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要帮助他们提出合乎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避免因目标过高而产生焦虑情绪。例如,对一位平时考试分数在400分左右的高三学生,如果提出考取一本的目标,就明显过高,难以达到。倘若目标定位在二本,则有盼头,使他们减轻压力,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甩掉一切顾虑。当然,还要与他们的家长多沟通,多交流,与家长共同努力。因为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缺乏家长的配合,老师的工作可能就要打水漂。老师更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及与班上同学的关系,以解除他们对自我形象会受影响的担心。例如有的同学总是担心如果考不好,会遭到班上同学的嘲笑,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多亲近他们,帮助他们解除顾虑,轻装上阵,力争考出好成绩。
当然,学习上的帮助就更是不可或缺的。考前要帮助所有学生,指导他们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以便满怀信心地更好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2)教会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个人对自我心态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调控策略,以使自己尽量感受到正面的情绪体验。例如,有的学生在开始复习时心中默念三遍:“我能复习好”“我有能力复习好”。考试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也可这样进行自我暗示:这题不仅难倒我一个人,大家都一样。这样一来,心理就可以得到放松。
(3)让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每一次考试。适度的紧张、焦虑对学生是有益的,但过度焦虑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紧张、气急、恐惧、出汗、发抖、心慌等现象,人的意识范围变窄,注意力无法集中,思想清晰度变差,记忆力受到抑制。这就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
周国平说:“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老师要告诉学生,世界上的好东西谁都想得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总有人得不到。最为重要的不是什么都能得到,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得失都不要过多放在心上。考得好,固然值得高兴,但也不必过多记在心里;考砸了,也不必须过分伤心,毕竟还可以重来。
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良好的考试心理,才能考出真实的好的成绩。
(4)教会学生适时放松。大脑过度疲劳无助于搞好学习,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学习,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方式。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适当地放松,可以听听音乐、唱唱歌、洗洗澡、看看喜剧片、外出旅游,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都有助于放松自己。
以上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焦虑,至于其他方面的焦虑,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一切。不要过度高看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周国平告诉我们:“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段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