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初识”阶段:多渠道促进信息互通

班级管理 2022-05-23 08:55:30

带班困惑

“老班”遇见“新问题”

笔者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班主任经历的“老班”,深感家校合作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没有什么可以拿过来直接套用的经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活动,即便我们一如既往地统筹协调,也会发现在不同家长群体的参与下,活动效果往往各异。

因此,每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当我面对不同的家长群体,不同的班级现状,总是升起一种从头再来的空无感。如果不迅速调整,应急策略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笔者曾就摔过一次“大跟头”。那是2016年秋季,我又接手一个二年级新班,和当初接手刚刚送走的毕业班时一样,班级学生整体运动能力薄弱。于是,我沿用了上一届班级体育社团活动来推动班级学生的运动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实施中像上一届一样,有家长教练主导、轮值家长协助,班主任与家长主教练保持随时沟通,调控着活动推进,但从一年后的运动会上孩子们的表现和综合成绩来看,这个班并没有因为体育社团活动而带来本质的改变,在运动会上依然是年级倒数第一。

冷静思考:本质原因在于作为班主任的我并没有深度参与此项活动,两届家长教练对学生状态的全方位把握能力和调控能力不同,我用同样的方式获取信息,基于信息的判断自然有太多误读,也因为自己没有深度参与而没有对新一届家长做到深度“建设性指导”,让活动实效大打折扣。

这段“惨痛”的经历,留给我太多思考。在家校合作这件事上,班主任的领导者角色在建班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对家长作充分的了解,通过系列班级活动吸引家长的参与,指导家长有方法地参与班级活动,在携手共建班级文化、促进全体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创意策略

“初识”阶段:多渠道促进信息互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并相互认可,方能有更深的互动和连接,家长和老师(班主任)之间亦然。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合作,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参与。班主任是家校有效合作最重要的推动者,工作中需要把握班级建设节奏,不同阶段与家长合作交流的重点有别,要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比如,在建班初期,家校双方属于了解期,此阶段的重心是多渠道推动家校信息互通;班级发展阶段,家校双方属于磨合期,此阶段的重心是通过活动引导家长介入,实现有效沟通;班级成熟阶段,家校双方属于共赢期,此阶段的重心则是通过多维度融通式互动,相互滋养,实现学生和班级、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本小节先谈一谈“初识”阶段的沟通策略。

一、一份问卷,传递真诚,了解家长的教育期待

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班主任在接手新班时会通过问卷等形式向家长征询意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及家长的教育期待,这是家校合作的起点。当然,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调查问卷内容会有差异,但是有些共同原则是相通的:

1.真诚性原则

不论是电子问卷还是纸质问卷,在内容设计上都要体现出教师(班主任)的真诚,设计问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及性格等基础信息,便于今后教师给予针对性的关注。要让家长感到一切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孩子,以便于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示例如下:

(1)兴趣特长:如果班级有才艺展示活动,您希望设计哪些类型的活动,以便于您的孩子展示他的特长和发展他的兴趣?

(2)学习基础:在学科学习上,您孩子有哪些优势或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关注?

(3)作业习惯:您孩子在家完成作业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孩子有哪些好习惯或哪些习惯需要我们共同督促纠正?

2.边界性原则

第一次的问卷,少不了对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但是一定要把握分寸,把握界限,只为方便今后教育教学,尽量不要涉及家庭隐私。示例如下:

(1)您家距离学校有多远?孩子平时是用什么方式回家?(独自步行、结伴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长接送)

(2)您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平常,是谁较多时间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3)您平常和孩子比较多的沟通话题是什么?和孩子沟通的效果如何?

3.征询性原则

在问卷中,一定要设计一些开放式题目,引导家长主动反馈建设性意见。示例:

(1)您比较喜欢哪种与教师(班主任)的沟通方式?您一般在哪些时间段比较方便联系?

(2)在孩子教育方面,您有哪些心得或困惑?

(3)你对学校(班级)发展有哪些好的建议或设想?

(4)您对孩子有哪些期待?您希望班级(老师)做哪些配合?

在设计问卷时,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让家长感受到你这份问卷是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为今后教育教学作准备,也让家长感受到尊重和友好。我们深信,任何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新任班主任所发出的首次调查函件都会重视的,都希望班主任(老师)能够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所以,只要问卷内容设计合理,班主任是能很快获得一些基础性信息的,也能给家长留下平和、容易相处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的深度交流奠定情感基础。

二、一次“专题交流”,传递关切,了解学生成长背景

家校合作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在建班初期,可通过与学生的“专题交流”,直接了解孩子对家人、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同度和情感体验。

这里提到的“专题交流”,是指师生之间围绕“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展开的话题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谈话。比如语文老师比较擅长使用“写作文”的方式,让学生介绍一下“我与我家”;也有老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多方面呈现自己的信息,比如家校距离及上学方式、家里人口、家人陪伴情况等;也有老师用给学生一封信的形式,把想要了解的信息写上去,再由学生“回信”;还有更专业的老师会通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了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班主任自身的交流习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自然能采集到相应信息。

三、一个平台,展示学生班级生活

现在很多班级都有校讯通、QQ群、微信群,这有助于家长和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互通。这些即时性交流方式很便捷,利于随时沟通。也有班级开通班级公众号,通过发布班级活动起到宣传作用,如果家长没有操作障碍,班级公众号确实是当下大家喜欢的分享方式,只是有技术层面的要求。根据笔者个人经验,班级博客和班级QQ群空间在展示班级生活方面更便捷,更利于人人查看与操作。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分享内容选取对应交流渠道,多管齐下,让班级生活更加透明化,也让家长有更多全面了解班级生活的机会。

1.日常要求及时小结分享,尽量条目化

不管是起始年级还是中途接班,每名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对班级生活常规都需要进行理顺,要和学生讨论制定基本生活常规,并且及时小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怎么做。再通过在班级微信群或QQ群发布对应的图片和精练的文字。这个阶段,重点是分享怎么做、基本效果怎么样,让家长看到班级有序生成的过程,让家长放心。

2.学生特色作业或活动表现定期分享,尽量全员化

班主任要尽量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通过班级博客或班级QQ群空间,各有侧重地推介和点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公共群里,分享的须是正向的图文报道,同时要考虑不同家长群体的感受,最好用整体性、总结性报道,让家长了解事情的原貌,即班级是如何推行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总结维度尽量要多元,比如在推介班级运动员时,不能只宣传谁获得了奖项,对所有参加的运动员都要给予不同角度的欣赏性评价;还要反馈非运动员在其他服务岗位上的责任承担情况,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自己在班里很重要,也让家长感觉到每个孩子都在班主任的视线之内,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涉及学生评价及日常行为表现,尽量正向激励,对于需要改进的人和事尽量在公共群里只点现象,不要点名,个别问题私下交流。在初期阶段的信息互动中要注意沟通艺术。

3.多种方式鼓励家长(学生)分享学生在家表现

实践证明,有些传统家校联系方式有其独特价值,比如家校联系本,如果使用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学生家校联系本上适时留言互动,也有助于学生自身感受到被关爱,得到相应方法的指导。再如,有的老师借助的是亲子作业,这样的作业一般适合在周末或假期完成,再通过美篇等形式让每个孩子动手整理自己所参与开展的活动,在班级群进行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分享阶段,班主任要把握住信息分享、增进了解这一核心原则,尽量少策划需要家长全员参与、高度配合的活动类型。这个缓冲阶段,也有利于班主任发现热心家长群体,为后续班级特色活动推进发现人才。

四、一次“会晤”,传递信任和期待

各种网络媒体、间接传递信息媒介为家校信息互通提供了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有各种媒介交流无法比拟的效果。所以,在信息交流中,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第一次与家长的直接见面机会,选择好话题切入点做好沟通。笔者定义的“会晤”,包括全班性的家长会和家访或其他与家长的“相遇”性面谈。

1.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是既传统又普遍的家校信息传递方式。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与全体家长面对面交流,较好地保证了双方真实的情感交流和对彼此的直接认识。对于如何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坊间有很多“秘籍文”,我在这里分享几个小心得:

第一,家长会前要对班级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从整体上分析班级情况,比较明晰地向家长传递本学期班级建设重点及背后机理(要浅近和透彻),分析班级时就事论事,不涉及具体学生。

第二,要传递你的基本教育理念和你的带班方略,要让家长看到班级阶段性目标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三,要提出明确的家校合作愿景,明确告知家长希望通过哪些方面进行多维沟通,在孩子教育上,家长需要做到哪些,形成班级家庭教育基本“公约”。

以上这些,看似班主任有些“独裁”,但这是新接手班级的班主任需要完成的职责所在。毕竟班主任是班级发展蓝图的第一规划人,家长更多的是站在个体角度,形成班级意识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初级阶段,我认为班主任对班级清晰的定位有助于家校后续的有效合作。

2.根据学生实际,创造各种非正式场合下的单独会晤

可以是家访,可以是电访,也可以是邀请家长校访,还可以借家长接送孩子时随机见面。这些非正式场合下的“会晤”,前提是和家长有过交流,选择大家觉得舒服的合适的方式。初期见面,应以交换意见为原则,切忌从学生某方面表现简单下结论,更要杜绝“问责”家长,要采用轻松的交流方式,让家长感觉到你的真诚与坦诚,以便拉近情感距离。

总之,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情感带入,我们的体态语和话题,都在向家长传递着我们的态度和立场,亲和力、真实感是无障碍交流的基础。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