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是智者。
智慧有大、小之分。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闲,空也,空,无限大也;间,隔也,隔,细小也。大智者,总是关注事物的根本,关注大局,有宏观的视野,有战略的思考,因而,他的言谈有气势、有穿透力、有鼓动性,而非琐碎、啰唆、重复。
教师应该是有大智慧的人。
教师的大智慧在于对儿童的研究,来自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因为儿童是教育的主语,儿童是教育的根据地。教师的智慧与使命,就是保护并建设这块神圣的根据地,让它安全、健康、丰富、充实,逐步强大起来;教师也在保护与建构这块根据地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精神高地,生长起自己的智慧。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大智者,成为智慧教师。
一、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的却又是最不完备的,教师要把认识与发现儿童作为自己的第一必修功课
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套用卢梭的观点与话语方式,我们可以作以下判断:教育中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因为我们常常不能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儿童对于教师来说,既熟悉,又很陌生,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如果让“熟悉”蒙蔽了教育的眼睛,教师就会在陌生中迷失以致迷乱。这样的“熟悉”说到底是蒙蔽了儿童。认识与发现儿童真是教师的第一必修功课,它超越了具体学科,超越了具体专业,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作些概括的话,在认识与发现儿童方面,我们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儿童的经典意义认识不深刻。关于儿童有不少经典的定义与解释,这些定义与解释直抵儿童的天性与本质,直白又深刻,简洁又丰富。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的确,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就应是自由者。而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否认或者剥夺儿童的自由,就是否认了儿童的存在,剥夺了儿童存在的价值。这样,儿童就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中世纪那个黑暗的年代,童年又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成人的海洋里。同时,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否认或者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就意味着否认并剥夺了儿童创造的天性和权利,无形中儿童就处在平庸、只学知识而无创造的状态,创新当然也就会永远是句空话。事实正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儿童的规范,而忽略解放与自由。我们不是排斥规范,而是要明晰规范之于自由的价值,即规范存在的最高价值在于解放儿童,让儿童自由,让儿童创造。此时,对规范的尊重,其实质是对人性的尊重。此外,儿童是探究者、游戏者,都是儿童的经典定义与解释,我们的认识都不太深刻。
第二,对当下的儿童生活认识不全面。当下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在这一世界里,他们只有读书、背诵、记忆、考试、分数、升学,因而痛苦、无奈;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在这一世界里,他们的理想被家长与学校绑架,没有自己真正的理想,甚至梦想都不允许存在,因而,他们同样痛苦,而且茫然;生活在虚拟化的世界里,唯有在这一世界里寻找到另一天地,获得了另一种方式,放松、快乐,但虚拟化的世界里有着陷阱与诱惑,危险也在等着他们。这三个世界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知识价值为主导,理想世界以精英和发现价值为主导,虚拟化世界以自由、娱乐价值为主导,必然产生价值碰撞和价值困惑。遗憾的是我们了解得不全面,只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亦即关注知识价值、分数价值,势必走不进学生的生活,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本质上说,儿童已被我们撕裂了、割裂了、单一化了,当然会产生问题,教育当然会“盲人摸象”,走进误区。
第三,对儿童整体性认识有偏颇。儿童是个完整的概念,童年当然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童年犹如大森林,森林里有天使,也会有魔鬼;童年有时犹如甜美的糖果,有时又犹如苦涩的药丸儿。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但可能性有两种方向,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危险的一面。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倾向是,过多地发现儿童的不足、缺陷、错误,儿童的顽劣,儿童的马虎,儿童的喧闹,儿童的“谎言”等等,于是儿童的伟大、天真、可爱的一面被遮蔽了,被夸大了,被否定了,于是,教育就失去了耐心和等待,急躁、功利、短视、责怪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表扬,打击多于鼓励,伤害多于进步与成长,教育就会多么脆弱,多么无奈。当然,还有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只看到儿童伟大的一面,可爱的天使,天真烂漫,聪明无比,不教就会……从根本上说,这些看法其实并不错,但是隐藏着的正是“儿童中心论”的被任意夸大,儿童被神秘化,童年被理想化,教育也就被虚无化了。这样的观点和理论,倒不在教师,而在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为多。这同样是偏颇的,是错误的,无形中造成的误解就是儿童无需教育,这样就会伤害儿童的健康发展。其本质是“去教育”,而“去教育”让教育彻底丢弃了使命,丧失了价值,以上两种倾向都应克服。
第四,对儿童个体的认识不具体。儿童既是个复数,也是个单数,而且主要是单数,即儿童是“这一个”“那一个”,他们具体,富有个性,呈现着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但事实上,我们只有复数的儿童,是“这一批”“那一群”,因而抽象,对儿童的认识只有“大概”,只有共同性,而无差异性。基于对儿童抽象性的认识,教育也就是只剩下共同的要求,而无个别化的要求,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口号。忽略个性的教育,自然不能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合适的教育,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由于对儿童的认识存在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发现儿童,因而常常撞倒孩子。认识、发现儿童是一种智慧,是教育的大智慧。
二、智慧教师具有重要的人格特征,要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儿童研究专家
智慧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我甚至认为,给智慧下定义是不智慧的。不给智慧下定义,智慧的概念才会不断地在探究中更丰富,更深刻,更有魅力和活力。不过,智慧是可以阐释的,它有着一些基本的要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是最大的智慧。在教育领域,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是最大的智慧,甚或可以这么认为,儿童是智慧之源,儿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因此,教师的智慧来源于儿童,来源于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同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以儿童来反观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才有可能做一个智慧教师。
智慧有许多智慧的触角,它关涉道德,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它关涉自由与快乐,自由、快乐是智慧的表情;它关涉能力,能力是智慧的载体;它关涉情境,情境是智慧萌发、生长的土壤;它关涉创造,创造是智慧的灵魂。这诸多智慧的要素,最终指向人格,也最终汇聚为人格。智慧教师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
智慧教师具有爱心。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与仁者并举,其中有一深意:智者应当有仁爱之心。反之,无爱心,充其量是聪明人,是小聪明。古希腊关于雅典的传说,是一个生动的明证:雅典人接受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礼物——橄榄枝,用她的名字命名城市,而拒绝海神波塞冬的礼物——战马,拒绝的正是战争。原来,智慧女神首先是和平之神、道德之神——智者必定有爱心。甲骨文中有一字(字为上下结构,上身下心),经研究,这也是一个“仁”字。这一字形说明,爱具有主体性,爱发自内心,真诚,是心灵的自然外露。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首先培植自己的爱心,真心地爱儿童,爱所有的儿童。武汉的桂老师有关于“爱的提问”:今天我爱孩子了吗?今天我以什么方式爱孩子的?今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爱了吗?爱心,就在新的提问中,爱心就在爱心提问中培植和发扬。这样,智慧才是真实的、自然的。
智慧教师具有童心。童心可以超越年龄。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眼睛不能长大;人总是要变老,但是心不能变老。不长大的眼睛是儿童之眼,不变老的心是儿童之心,教师就是永远有儿童之眼和儿童之心的人。童心,真诚之心;童心,赤子之心;童心,创造之心。教师拥有童心,才会真正懂得儿童,也才会有创新精神,去创造教育的奇迹。这样,他也就拥有了智慧的灵魂。斯霞老师在批改三年级学生作文时,发现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我们学校里来了法国客人,其中有一位女阿姨。”显然,这是病句——阿姨一定是女的。但是斯老师不愿意改动,她认为这正是儿童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方式,尽管稚嫩,但天真、纯真,因而可爱,有着特殊的儿童味。斯老师还相信,孩子长大了,他会自觉改正的,为什么不让孩子葆有这么一份天真之心呢?教师有童心,才会有教育的纯真、高尚、伟大,才会发生真正的教育。智慧教师少不了宝贵的童心。
智慧教师具有平等心。无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英国的“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还是中国的“有教无类”,说的都是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才会带来教育的公平、公正,才会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有幸福。偏见绝不是智慧,而是愚昧、愚蠢;偏见定会带来傲慢,在傲慢面前,一部分孩子定会胆怯、害怕,受到伤害,失去前行的信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承认了差异,尊重了个性,追寻教育的规律,这当然是一种大智慧。
智慧教师具有平常心。平常心,拒绝功利之心,拒绝浮躁之心,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开放的视角。平常心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源于对儿童差异性的尊重与接纳。韩国有位女医生写了一本《好妈妈,慢慢来》的书。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春秋时期的《管子·上篇·权修》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树人就得慢慢来,就得有平常心。其实,这样的慢并非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慢养”,是按规律地创造,因而,这样的慢并非慢,而是真正的快。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行为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样的人,当然成不了智慧教师。
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出场,端坐在“月球”下,微斜着头,似在冥思,似在沉思,微翕的嘴里告诉大家:“仰望星辰,不要只看脚下,尝试探究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带着好奇,探索宇宙存在的原因。儿童,一个宇宙,一片星辰,我们带着好奇,望着他,探索着他。我们会真正发现他,因为我们是智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