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开始与老师接触时,大多都是对老师抱着信任的态度的。渐渐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也受师生之间交流方式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对老师好像有“提防”,不再像低年级那样叽叽喳喳,凡事都愿意和你分享了。这是成长的表现,也提醒着我们要用更合适的方式,找到合适的话题与之交流。每个老师都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除了口头交流之外,工作中适时采用一些书面交流的方式,比如随作业本来一张小纸条,或者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留一段真诚的心里话,都会起到增进师生感情、传递信任的作用。后来,我索性借六一儿童节,送给每个孩子一个精美的小笔记本,告诉他们: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有一些话只想说给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听,老师送给大家这个笔记本作为大家的“悄悄话本”,内容可以是写给自己的悄悄话,也可以是写给老师的悄悄话,当然也可以是写给爸爸、妈妈等其他人的悄悄话。我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如果信任我,给我写了悄悄话后,请早上到校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无论多忙,一定在当日回复并归还大家的“悄悄话本”。
我在每本的扉页上都写了几句话,当日,每个孩子收到这样一份礼物都表现得很开心。我想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勉强不来,所以这种没有硬性要求的期待,我也保持着一份平常心看待。第二天早上到校,我惊喜地发现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大摞笔记本,一数有近20本。
接下来的日子,我陆续收到学生写给我的悄悄话,无论多忙,我都会认真阅读并且认真回复。没承想,和玲玲这一交流就是三年,几乎一天一篇,有时一个晚上她会有不同的话题,一口气写几篇给我。我成了她的倾诉对象,她看到什么现象,读了什么书,都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在不断的师生交流中,她渐渐获得了自信,这是我感到最开心的事。常常会收到她发自内心的祝福与感激,有时自己已经忘记了的话都被她记得清清楚楚。
毕业时,当玲玲把三本用彩带捆扎着的“悄悄话本”双手递给我时,我眼睛灼热了。一页一页翻过,昔日的一幕幕从脑海里闪过。不能不感叹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一起经历了怎样美好难忘的岁月,无论记忆力多好,如果没有文字的记录,一切都将逐渐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感谢玲玲,如此完好地保存了我们这几年的悄悄话记录本,那是一段怎样的心灵穿越啊。字里行间,一个怯生生的、无比自卑自闭的女孩儿慢慢变得阳光、自信起来……
有什么能比看着一朵花开更喜悦的呢?又有什么能比陪伴着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不断成长更幸福的呢?
回想那一段书写悄悄话的日子,真的何其美好。玲玲是那个班同学中的代表。其他同学虽没有玲玲这么坚持,但很多同学也都愿意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通过书写悄悄话向我倾诉当时的所思所想,也有的孩子最后养成了用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纸质信息,来自孩子们心灵的隐秘角落,传递着对老师满满的信任。
爱需要回流,信任亦是如此。每当收到孩子们的悄悄话的时候,我总会第一时间阅读并用心回复,偶尔会找个特殊场合和孩子私下交流。转眼,这个班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还有很多孩子会抽空返校来看望我和科任老师,还有几个孩子一直保持着和我邮件往来的习惯。我想,这与当年通过悄悄话建立的信任感分不开。毕竟,在悄悄话里写的都是孩子的生活和心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心灵!
我们常常说,教育首先是心灵的教育,从这班同学的悄悄话交流中我认识到:教师真正能够与学生交朋友,就要学会用心去感悟学生,眼睛里不能只盯着分数,只盯着学习,教育很多时候在学习之外。假如在我们心中,每一名孩子不仅仅是给我上交作业、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是一个活泼泼的孩子,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从他身上感受到更多,回应也会更多。“悄悄话本”,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每个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老师,手中都握着这样一把“钥匙”!
温馨贴士
双向互动是师生情意相通的关键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向理解的过程,这种双向理解是不断生成、变化和延续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但在现实中,我们通常把师生之间的交往狭隘地理解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为媒介的必然性交往。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代言人时,教学过程就成了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师生交往事实上的不平等。师生之间有的只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没有精神交流,上完课离开教室就意味着与学生交往的结束,这种交往模式自然带来师生之间感情的疏离。不单如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表现不好”、教师态度生硬等因素,会导致师生间产生心理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这种以知识教学为唯一目的的师生交往活动,忽视了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和心灵共振,忽视了师生共同生活中双方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成长意义,造成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精神缺席”,产生师生交往阻隔。
实际上,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常常是喜欢主动亲近老师,与老师沟通的。但老师因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有意和无意间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当一名学生主动亲近我们的时候,如果得到的不是积极的回应而是敷衍性的应付,他的心扉就会渐渐对我们关闭,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疏离。“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么样”常常是中小学生判断自己能力和师生关系好坏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动机及进一步的师生互动。
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要善于通过言行向学生传递你对他的关爱。如学生生病时一句温暖的问候,学生犯错误时一个宽容的微笑,学生畏惧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失败时一次真诚的鼓励,都会让学生感动,感受到师爱的温暖。班主任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师生多维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同情、学会快乐、学会自信、学会用心灵去关怀他人。
同时,学生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师生间的这种双向、交互的影响不是一时的、间断的,而是连续的、循环的,还会对师生间以后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表现为一个交互的循环过程。师生关系正是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和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教师应在师生互动中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应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节日里,教师收到学生的祝福卡,应及时表达自己真诚的感谢。
总之,师生既是教育中的人,也是生活中的人。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巨大的榜样作用。经常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的开放性、反思批判性的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暴露自己的无知、坚持追求真理的教师,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进取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交往中的学生生成相同的品质和态度。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现实逼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以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期待。
在具有共同体意识的班级中,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促使教师进一步端正自己的角色。研究表明:儿童从教师和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中学会怎样对待他人,一个一贯对学生讲话温和并尊重学生的教师,他班里的学生更有可能讲话温和,彼此尊重。教师的言谈行为所实际表露的德性品质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日常交流中,师生之间的真诚、友好交往也有利于在班级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对话环境,带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展开积极、和谐的对话,并且在对话的情景之中,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自由、相互理解、相互肯定。
在师生交往中,只有当班主任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成长中的人,才会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才不会因为学生对自己提出真诚的建议而觉得有失尊严,相反他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不应将师生交往只作为一种工作行为,而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实现更高意义上的教育生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