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的是孩子受欺凌后为什么不向家长求助,很多家长会从中发现自己是多么不合格,有许多教育方面的失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家长意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失误,接下来就要马上行动,弥补失误,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他也许不会跟家长说,家长要做的就是从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捕捉信息。
突然闹起厌学
当孩子经常说身体不舒服,不想去上学了,家长就要警惕了。
学习不好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好理解,学习好的孩子为什么也不想上学了?真相是,这些孩子很可能遭受了社交欺凌。在一些欺凌案例中,一些学习好的孩子,甚至算得上是学霸,真正厌学的原因是失友,没有朋友。孩子离开家庭进入一个群体,纵然自己学习很优秀,但是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一个朋友,他们内心仍旧充满了孤独,所以即使学习好,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学校坚持下去,于是开始厌学。
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小学生一队一队的,中学生一堆一堆的,大学生一对一对的。”和同伴建立联系,寻求同伴的认可,是每个孩子本能的需求,经营同伴之间的友谊对于孩子来说,是“刚需”,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同伴日益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因此,当孩子说没有朋友,不想上学了,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瞎胡闹,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你的孩子很可能正在遭受同伴排挤,正在遭受社交欺凌。
在这方面,日本天皇的孙女爱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开始,爱子在日本的一家皇家学校就读,她的身份备受关注,电视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惊扰学生的正常学习,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感。再加上,爱子自出生以来,身边一直跟着保镖、保姆,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差,这使得她经常遭受同学的排挤和歧视。几年下来,爱子忧郁成症,患上了“上学恐惧症”,最终,只得转学去了美国。
孩子厌学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因为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很胖、很矮小,或者声音细小等一些生理上的特征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进而失去了在学校坚持学习的动力。“初二下学期,我脸上突然长了很多青春痘,班里同学给我起各种外号,比如叫我‘猪扒’。连续好几天,一个男生带领其他男生,在我面前像遇到瘟疫一样故意逃走,很多女生在旁边偷笑,那几个月我觉得上学好痛苦。”这段话出自一位受欺凌的女生,她说出了很多受欺凌者的心声。
专业统计数据显示,厌学的孩子80%以上遭受了校园欺凌,所以孩子一旦出现三天两头就身体不舒服的问题时,家长就要想到他可能被欺凌了。
突然要求父母接送
当孩子有一天突然提出:“爸妈,你们接送我上学吧!”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意识到,你的孩子很可能遭遇了校园欺凌。
“我长大了,我什么都懂了,我不用你们管了。”一般孩子到了初中后,也就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很多人舍弃了对父母的依赖,摆脱了父母的监护,追求与父母在平等基础上建立关系,他们会跟父母要求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要求自己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会把父母正当和必要的关怀与照顾当成对他们的干涉和束缚。
在上下学这件事上,进入初中的孩子大多不会要求父母接送。很多孩子会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再让父母陪着上下学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是会被别人笑话的。有些孩子哪怕父母坚持接送,也会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要求爸妈停车,自己走过去,生怕被同学看到了。
前文也讲过了,隐蔽性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突出特点。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当孩子反常地要求父母接送自己的时候,那很可能就是遭受欺凌了。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要求独立时,家长要多嘱咐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要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走在路上,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出门后不要等天黑再回家;放学后不要在路上贪玩,要按时回家。这种做法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遭受欺凌。
突然不和朋友玩了
正常情况下,初中生非常热衷和朋友互动,放学回家后,他会跟朋友打电话、聊QQ或微信,还会出去找他们玩。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跟所有朋友都断了联系,他的朋友一夜之间好像都蒸发了,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这个时候家长要小心了,孩子很有可能遭受了社交上的排斥,他被同学孤立了。
前面也讲过了,人际交往对初中生来说是“刚需”,有朋友在左右,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接受、受欢迎的,从而会更快乐、开朗、自信;相反,如果没有朋友,孩子会抑郁、悲观、自卑,对生活提不起兴趣。
在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中,80%以上的心理创伤都跟朋友交往有关,被最好的朋友背叛了,被最好的朋友出卖了,被最好的朋友误解了,被最好的朋友排斥了,这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痕。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呆滞,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完全恢复。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人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关系刚刚建立,他们对朋友的依赖性更甚。
进入初中之后,孩子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朋友开始成为他们人生中排在第一位的角色,父母逐步退而位其次了。在这个时候,孩子一旦遭受朋友的排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失去朋友的互动,他们的人生就塌陷了一角。
当孩子出现交友问题时,家长一定要积极地给予干预,帮助孩子尽快走出被排挤的阴影,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练习如何和朋友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与人交往中什么样的人是受欢迎的;在孩子过生日时,家长可以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帮助孩子招待朋友等。
放学回家衣物有污损
一份对15个省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还有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
当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发现他的身上有伤痕、衣服上有破损和污迹,文具、书包等有破损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被欺凌了。
孩子可能面临着以下形式的欺凌:欺凌者对孩子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包括身体或物件,或者是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或者是损坏孩子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或嘲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欺凌者明显比受欺凌者要强势。
面对家长的询问,比如膝盖怎么破了,胳膊上怎么有伤,很多孩子的回答是:“玩的时候不小心摔的。”家长千万不能就这样被孩子糊弄过去,这时家长要做的是进行一次看似随意的谈话,随意问问孩子学校里、课间、回家路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孩子是什么反应。当核实欺凌事实后,家长要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如果孩子继续遭受身体上的伤害,家长可以进一步地从校外获得援助,比如联系当地的执法部门等。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控制情绪,你的过激的情绪反应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让他们愈发感觉自己弱小,愈发觉得委屈。
偷拿家里的钱和物
发现孩子有偷拿家里的钱和物的行为时,很多家长的反应是震惊、愤怒,“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孩子现在拿家里的钱,在家偷习惯了,保不准就会在外面偷东西,长大了很可能就是监狱常客了。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做法,很多家长会说,一定要狠狠教育他,让他长点教训。家长不知道的是,这样做很可能将孩子逼入欺凌的深渊。
勒索钱和财物是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形式,当发现孩子有偷拿家里的钱和物的行为时,家长要首先深究一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没有可能是迫于无奈,是为了给期凌者交保护费。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校园欺凌案例:在某班级里,每天上学从前排开始,同学们就依次传一个书包,传到谁那,谁就要拿一样东西放到书包里去,比如,饼干、巧克力、水果糖、游戏卡等,传到最后,这个书包就跟百宝箱一样。这可不是孩子们在为灾区捐款捐物,这个书包属于班里的一个欺凌者,他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书包传下去,班里的同学身上有什么好东西,都必须主动往里放,类似于交保护费。大家乖乖上交,欺凌者就能让大家安安生生地上学读书,否则,欺凌者就会让你的日子不好过。孩子们没办法只好把钱、物装进去,没钱买早餐了,就饿着肚子,饿着肚子也满足不了欺凌者的要求。了,就只得偷拿家里的钱。
因此,家长发现孩子有偷拿钱物的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孩子扣上品德的高帽,更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是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这么做是怎么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东西是怎么处理的。当了解到孩子确实正遭受校园欺凌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干预,给孩子想解决方法。
学习成绩断崖式下滑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所有家长都非常关注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却突然下滑,这会让家长们紧张不安。面对这个问题,家长的惯常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一顿训斥,然后给孩子买上各类复习资料,各科的考试试卷,恨不能一天24小时让孩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学习。
当孩子成绩突然下降的时候,家长最错误的做法就是急着责骂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突然急速下滑,其背后一定有事情发生,并且这个事情还是个紧急的事情,家长不应该一味地逼迫孩子坐在写字桌前学习,而是应该关注到事情背后更复杂的原因,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坐在一起好好研究一下,不管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还是外界的因素导致,通过和孩子的交谈,家长都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一般来说,孩子成绩突然下滑很可能是遭受了校园欺凌。
对孩子来说,生活经验比较少,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当他遭受欺凌时,消极情绪就会产生,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烦恼当中,在这种情绪主宰下,他自然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问背后原因,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批评孩子、逼迫孩子,只会让孩子的情绪雪上加霜,对孩子成绩的提升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开始有攻击行为
孩子受欺负后还有一种行为特征:开始有攻击行为,情绪暴躁,动不动就骂人,喜欢摔东西。
心理学上认为,引起愤怒情绪的诱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己的目的、愿望、要求达不到、得不到满足;二是自己的身体、利益、物品受到了侵犯。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遇到挫折了,一方面他无处发泄,又没办法说,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很软弱、很无能。回家之后,他经常会爆发,家长还没说什么呢,他就发火了。这种状况除了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之外,很有可能是遭受了欺凌。
还有一种行为特征,孩子开始偷偷携带利器了。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兜里面、抽屉里面,看他是否经常携带、藏匿利器,他可能会告诉你“削苹果、装着玩”,可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很可能正在遭受欺凌,他感觉到自己不安全了,所以依靠这些利器给他力量感。
这类受欺凌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前几分钟还心情不错地和家长说话,可是后来情绪就突然变得很糟糕,有时甚至是声嘶力竭。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如果家长敲门,或者直接闯入,他就会大发脾气。这种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询问孩子在生活、学习或交友中遇到什么问题,要及时给予孩子帮助、鼓励和安慰,帮孩子走出人生困境。
经常夜里做噩梦
孩子突然在梦中惊醒,大喊大叫地坐起来,或者是不可抑制地哭了起来。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如果孩子的噩梦经常发生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发生,家长就要警觉了,你的孩子曾经或正在被同龄人欺负。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我们做梦是有目的的,梦是为了引发一种情感。虽然我们的梦境可能很夸张,甚至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梦中的情感和清醒时的情感是一致的。如果白天一直在经历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很有可能出现在梦境中,甚至更加强烈,因为在梦中没有常识的约束,情绪更不容易被压抑。当孩子被欺负时,恐惧、焦虑、害怕等情绪会在梦中加倍释放出来,家长一定不要觉得“只是做梦而已”,就对孩子置之不理了,噩梦可能是孩子向家长释放的求救信号。
孩子做噩梦时,有的会做出各种动作或制造出较大的噪音,有的则不会有任何动静,这就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精神状态,进而判断孩子夜里的睡眠质量好不好。如果孩子睡了足够的时间,却哈欠连天、精神萎靡、没有胃口,他很可能就在遭受噩梦的困扰。曾经有一个家长发现孩子每天起床之后,被子都湿乎乎的,可天气并不热,后来才知道,孩子每天做噩梦被吓得一身冷汗。另外,这样的孩子还可能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干什么事都没活力、没兴趣,说起上学动作就比较僵硬,有自残的倾向。
只要留心,即使孩子不说话,家长也能透过孩子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感受到某些讯息。“就算我不仔细说明,妈妈也会了解我的心情跟想法的”,这是孩子对家长抱有的期待。孩子受欺负了,没有告诉父母,却用全身的细胞向父母发出求救的信号,只要父母静心观察,就会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没有用语言表达出的那些危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