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答问:有关教育主张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23 09:13:47

问: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助力是什么?

答:教育。教育,一是让人有理性:独立、自由、批判和创造。二是引导人去实践:第一,学做人,即有德行,会生存;第二,学做事,即为社会、为家庭、为别人、为自己而做事;第三,学做自己,实现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人的一生要负责任、有作为,对社会有贡献。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助力,离不开持续地学习——学习是一种自我教育。

:“精英”的核心素质是什么?

:“精英”的含义是超群、卓越。因此,其核心素质是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意味着:一是善于广纳百川,不断扩容;二是善于独立思考、创新;三是善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能做到与人为善,能从优秀者中汲取正能量,能从实践中克服困难、创新发展。

:“应试”和“素质”,有如鱼和熊掌,如何得兼?

:“鱼和熊掌”的命题是舍生与取义的矛盾,按排中律,只能取之一而排他,两者无法得兼。

“应试”和“素质”,则是兼容关系。目前的“应试”改革,正是为了防范两者的对立。应试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扎实知识根基;而素质教育,可以盘活所学知识。二者共存,各尽其能。高素质者,应试能力必强。

:个性发展指标是什么?如何发现、发展个性?

: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第二需求是发展。教育让生存有质量,使个性有发展。教育价值与个性发展统一,就是指标。

发现与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然责任。教育是唤醒,唤醒之后是发现,发现之后是培养、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确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观与培养观。

这个问题的实质,涉及教育本体论。

:继承与发展本校的“优秀育人”文化,这个“继承与发展”是什么关系?

:第一,继承必须与发展对接,对历史作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以应对现代化世界潮流。第二,“优秀育人”必须以现代人才观为标尺。第三,学校办教育,化教育为文化。学校要营造教育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小气候融入大气候,小课堂化入大课堂,化出教育的文化生态,使育人的环境有全天候、多维度的人文空间。所以要优化教育的人文环境,为“优秀育人”提供丰沃的土壤。第四,校史积淀教育资源。既重视积累,又重视发掘,为发展提供“后坐力”。

:从个性与共性关系说,学校的共性是什么?

:个性与共性,个别特殊与普遍一般,现象特点与本质核心,是哲学问题。一所学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指导教育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真知、创新又作用于新的实践。个性中见共性,共性以丰富多彩的有特点的实践来体现。认识学校的共性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实践个性认识共性。

一所学校的共性离开个性特殊性,共性将名存实亡。

:一个人的特质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要明白特质与素质的关系。素质有两个意义:(1)事物本来的性质;(2)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所以先天的素质经过教育才成为后天的特质。由此,尊重并保护先天性,经过后天的教育、引导、催化、促进,在先天的基础上优化,而成后天的特质。所以教育学需要一个基础——教育心理学。

:一所卓越的学校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带头实现目标?

:问题的实质是一所学校如何实现卓越的目标。

什么是卓越?“卓”是非常优秀,“越”是超出一般。卓越是理想目标,是一个美好愿景。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一个动态变数。第一个变量是教师的能动性,第二个变量是每一学年的招生。投入与产出呈良好的比例,就是卓越。

一所学校出了一个领袖人物有偶然性,这可以让学校出名。

一所学校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各种优秀人才,有必然性,才是卓越。

“带头实现”,目标太窄,压力太大。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海纳百川,善于学习借鉴,扎扎实实地践行,最大化地利用教育资源。卓越不是市场评估,社会自有公论。

:一所学校是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

:独特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的培养目标是相对概念。

在一般中求特殊,而不是为特殊求特殊。

基础教育的基础就是完成“一般”,众生平等,有教无类。在一般的发展中发现特殊,然后特殊个案特殊倾斜,确定特殊的培养目标。

:如何“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有三个含义:(1)尊重生命权;(2)尊重人格权;(3)尊重发展权。

对于生命权,学校给予安全保障;对于人格权,学校给予尊严与自由;对于发展权,学校让学生享受教育平等。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