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面对老师的邀约,她为何无动于衷?

班级管理 2022-03-22 08:57:28

陈老师任教的五(3)班里,秋季转来一名新同学月月。这个小姑娘长得楚楚动人,报到那天,月月妈妈告诉陈老师,这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表演天赋,上小学后一直在上话剧课外班。语文课上,陈老师请月月朗读课文,确实入情入境,颇有范儿。只是,课下月月似乎不太愿意与同学打交道,班级同学主动邀请她做游戏,她总是找借口拒绝,常常独来独往。陈老师想找个机会单独和月月谈谈,希望她尽快融入新班级。

一天,下课了,陈老师请她帮忙拿东西到办公室,月月却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抢着拿走了。这样连续几次,月月都有意躲闪,后来,陈老师索性下课直接点名让月月去办公室,没想到这孩子走到半路就不动了。陈老师忍住没有发作,停下来告诉她这些天几次请她帮忙做事的真正原因是想和她聊聊天,希望她在新班级过得开心、快乐。月月这才将信将疑地抬起头,又把眼睛低下去。

后来,陈老师与她妈妈交流,了解到这孩子因为从小表演话剧,在之前学校老师喜欢拉她到办公室表演,后来被同学嘲笑为“小丑”,以至于月月对办公室一直心存阴影,陈老师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学校元旦晚会需要挑选节目主持人,陈老师就推荐月月参加,在准备主持词的过程中,月月感受到了陈老师的苦心与耐心,慢慢地会主动去办公室找陈老师说说话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敏感的学生对老师有着一种天然的戒备之心,唯有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方能找到心灵沟通的入口。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作出善意的回应,甚至要学会等待和疏导,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三、学会微笑和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

在日常交往中,语言只占了沟通的7%,而肢体语言却占了55%。微笑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语言,它是理解、和谐、友好的代名词,也是营造积极氛围的最有效方法,可以平息别人的愤怒和不满,并向学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不要害怕我,我来这里是为了帮助你。

与学生交流要选准时机,并要学会做一名善意的倾听者。这一点对于与“犯错”的学生交换思想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人有情绪时,是很难保持理性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的。当发现学生有情绪时,我们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尽量采取迂回措施,等各自都冷静下来再深入交谈。交谈时选用并排坐势,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与自己倾谈而非批评,以此化解学生的戒备和对抗心理。

交流时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可以这样启发:“你这样做,一定是有其他原因,你能对老师讲讲吗?”或者说:“老师感觉到了你的难受,我可以怎么帮帮你,让你感觉舒服一些?”具有同理心的关切,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在交流时,即便有时观点不妥,也一定让他说完,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话。

只有当老师自己成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微笑和倾听成为班级学生性格特质中的一部分。

四、选择适当的非正式交流场合,创造随机性“遇见”

教师与学生交谈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场合,选择交谈的场合也有艺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有个对学生的特殊奖励是:和校长一起吃午餐。这背后隐含的教育原理就是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空间,和学生随性聊天让他们不觉得拘束。可见,教师巧妙选择适当的场合与学生交流也是一门学问,谈话场所的选择往往会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对语言交谈有诱发作用和暗示作用。

教师要有意创造多种遇见可能,多参与一些学生的集体活动,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会有大量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国外有学校在开学第一天要求全体老师和学生跳大绳,其目的就是让师生间因为跳大绳活动而拉近情感距离。

一般而言,活泼开朗的学生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而那些见到老师有意躲避的学生,则更需要我们的格外留意和积极主动。班主任还要用心把握生活中寻常遇见的机会,比如在操场上、食堂里或走廊里,见到学生时用微笑或手势等自然、谦和友好的方式与之打招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与热情,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与理解;再如在集会或上操时,班主任有意识地走到内向的孩子身边,和他们低声简单交流或仅仅是帮他们整理一下衣袖或发丝;又如课间游戏或阳光体育时,留意孩子们玩什么游戏,主动走过去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之中,或者向他们请教游戏规则等。这些看似无意的互动,都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