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欺凌事件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其不断升级的恶劣程度让人震惊。只有正视,才有可能避免更大的伤害。
乖巧的女孩子如何成了欺凌者?
“我走了,无期,不见”——这张纸条的背后,是陕西省蓝田县一名初中女孩无言的痛苦。这位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被多名同学殴打讹钱,后来走不出心理阴影,选择了自杀。
因为看同在酒吧跳舞的17岁被害人小娟不顺眼,8个女孩便以小娟搂了徐某男友为由,对小娟轮流扇耳光、用脚踢踹,并强迫小娟脱光上衣,裸体跳舞。小娟被殴打和侮辱前后持续1个多小时。
......
提到女孩子,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乖巧”、“可爱”、“温柔”、“善良”,然而,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印象。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近7成有女生参与,其中,女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占了32.5%,少女之间的凌虐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乖巧的女孩子成了欺凌者,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
1.青春期自我肯定的需要
女孩的性意识10岁就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与同龄男孩相比,她们显得更能融入这个社会,但是,一旦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性的发育,她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在这个阶段,她们的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她们会认为,跟男孩比,自己没有多少能力,对生活也没有多少期望,对自己不满意的女孩高达70%以上,有些女孩子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会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欺凌事件中,施虐者喜欢上传视频到网上来炫耀的原因,她们通过这种自我肯定型的侵犯,获得价值感。
2.推翻自己性别角色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很多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很多女孩在家里是被歧视的,这让她们内心充满了愤怒,她们会痛恨自己的性别角色,“既然你们都喜欢男孩,我就做给你看嘛。”在这种思想下,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叛逆,会出现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
3.释放负面情绪的需要
德国心理学家汤姆利尔兹认为,青春期少男少女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强拉过去,一下子落入暴力性的不安之中,这种不安以他们的反抗、横蛮、见异思迁、冷淡等形式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的女孩来说,青春期的困扰和挫折会有很多,心情经常抑郁、低落,就有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释放压力,这也是为什么女生群体性暴力行为中经常体现出游戏性色彩的原因。
4.彰显自我的需要
目前,暴力内容的电影、游戏、书籍成了很多学生青睐的休闲方式,学生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健康的是非观,他们认为打人才叫酷,欺负人才有面子,于是,他们模仿暴力媒体的内容,把和她们同为女生的一些弱小者变成了无聊泄愤的实验靶子,并且把施虐视频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女性欺凌者为什么喜欢组团施虐?
一般的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而女性之间的欺凌行为则多发生在寄宿制学校,这是因为集体生活使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有足够的接触机会,这为欺凌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女性之间的欺凌行为有着突出的群体性特征。
校园中女性之间的欺凌行为通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对某一个女生的暴力。加害者在数量上较受害者多得多,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在欺凌形式上,一般是欺凌群体轮流对受害者进行攻击,或只有少数几人或一人攻击,但群体中的其他人站在欺凌者一方,为欺凌者摇旗呐喊、示威助阵。
女性欺凌者总是组团施虐的原因是什么呢?
1.女孩非常看重亲密友谊
对女性欺凌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瑞秋·西蒙写了一本叫《怪女孩出列》的书,她认为,“因为社会不鼓励女孩表达愤怒,所以她们只好暗着来。长期以来大家都觉得女孩间的亲密友谊对她们很重要,因此对女孩来说,失去友谊或受到特定集团的孤立都是大灾难”。中小学的女孩们上厕所都要在一起,她们对友谊极其看重,喜欢共同行动。
2.女孩的从众心理更突出
社会心理学家埃莎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易受他人的影响。如果个人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方面与众人不一致的话,就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以致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而保持与多数人一致。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他们性格较柔弱,从众心理更突出,更容易顺应强硬者的权威而加入到群体中。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是说在一个封闭的、高压的环境下,服从权威的好人也能变恶魔。在群体行动中,很多孩子的行为愈发不可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绝不可能欺负别人的孩子却成为欺凌者的原因。
3.群体行动能减弱罪恶感
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认为,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往往会退缩。同样的道理,单个个体单独施暴,他的罪恶感会很强,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很大,而当群体共同行动的时候,施暴个体为后果承担的责任也会相应减小,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降低了对行为的责任感。谚语云:“没有一个雨滴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水灾。”在群体行动中,大多数参与者压根儿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反而以此为乐。
施暴手段一点儿也不亚于男性欺凌者
在目前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欺凌者的手段更恶劣、更残忍,让很多成人都难以接受。在施暴手段上,女性欺凌者与男性欺凌者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性,具体表现为:
1.男性多肢体暴力,女性多侮辱性欺凌
“扒衣服拍裸照”、“下跪说对不起”、“强迫吞咽莫名液体”……与男性多为直接肢体暴力的欺凌方式不同,女性欺凌多出现侮辱性、逼迫性行为,这种方式对施暴方造成的身体伤害不明显,心理创伤却非常突出。
此外,性凌辱在女性群体暴力行为中经常出现,包括迫使受害者裸露,强迫受害者做猥亵的动作,更为严重的是伤害受害者的性器官,拍摄记录受害者遭受性凌辱过程并进行传播,强迫受害者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等等,往往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并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2.男性多工具性攻击,女性多敌意性攻击
在校园欺凌中,男性的攻击行为多为工具性攻击,即把攻击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比如,男性欺凌者会说,“你抢了我篮球队长的位置,我打你”,“你调戏我女朋友,我打你”,“你弄脏了我刚打扫好的教室,我打你”,目的性非常清楚,当目的达到之后,欺凌者就会停止实施攻击行为。女性的攻击行为多为敌意性攻击,即把伤害别人、让别人痛苦当成主要攻击的目的,比如,女性欺凌者会说,“你不加入我们的小圈子,我们就打你”,“你长得漂亮,学习又好,我看着不顺眼就打你”。与男性工具性攻击实现目的就收手不同,在女性攻击中,对方越感到痛苦,攻击者会越开心,她会加重攻击行为的强度与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欺凌者对受害者的凌辱时间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通宵达旦的原因,它是女性攻击行为更显残忍的表现之一。
3.男性多报复型暴力,女性多针对型暴力
在校园欺凌的男性暴力行为中,受害者多是随机的,不是特定的,事件的发生很可能是因为偶然的摩擦触发了双方的矛盾,导致了双方暴力相向。比如,欺凌者与受害者在楼梯上碰到了,受害者的一个白眼触怒了欺凌者,欺凌者就向他挥出了拳头。而在女性暴力行为中,很多时候,受害者是特定的,她是欺凌者一直关注并认定的敌人。欺凌者耐心谋划,等待时机,当她寻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时,就会以“教训”为名对受害者实施暴力。
4.男性多生理上的暴力,女性多心理上的暴力
所谓生理上的暴力是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而心理上的暴力是指通过侮辱、谩骂、嘲弄、讥讽等使他人感到丢脸,对于女性群体暴力行为而言,心理上的暴力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生理上的暴力也多是为了侮辱受害者,达到使受害者丢脸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女性欺凌中,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非常普遍,比如,“带头大姐”跟某个人结下了梁子,说“我不跟你玩了”,然后要求班上的女生都不跟对方玩,她们还会制造一些谣言或闲话,让这个同学在班级中有理有据地被孤立。有些女性欺凌者还会从社交网站、微信或微博上传递谣言或是恐吓的话语给受害者,让受害者每天过得慌恐。事实证明,心理上的暴力要比身体上的轻伤害更加难以承受,很多女孩子脸皮薄、心理脆弱,很可能会因为被班集体排挤或者在大家面前丢了面子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女性欺凌多为琐事,值得吗?
某高校女生因怀疑舍友偷其内衣,邀来同伙殴打舍友,强迫其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
某中学7名女生结成“七姐妹”,因一位同学背后议论过她们,就找来4个男生凌辱并性侵了这位同学,把殴打和性侵场面录制下来并传到网络上。
6名初中女生因为“看着不顺眼”,就把同学小晶拉进巷子,殴打了近45分钟,还用DV拍录过程并上传到网吧的局域网上。
......
女生间的欺凌事件大都没有涉及实质性的矛盾或者利益之争,以琐事居多,比如,口角冲突、对方向家长或老师告密、对方跟自己的男朋友有接触等,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了这点事,值得吗?”
其实,仔细分析女性欺凌者的心理,她们施暴的原因背后大多隐藏着嫉妒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让她们丧失了理智。
比如,上的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补习班,为什么她的成绩就比我好;住在同一个小区,为什么她的爸妈那么爱她,我的爸妈对我非打即骂;外貌不相上下,为什么她的男生缘那么好,我就没人喜欢。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心思敏感,喜欢比较,当发现自己跟别人有差距的时候,她们内心就会滋生嫉妒心理,受年龄的限制,她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消化这种嫉妒情绪,而是不断累积,女性群体暴力行为正是这种长久以来积累的嫉妒心理无法疏导而爆发的结果。
赫尔穆特·舍克在其论著《嫉妒与社会》中谈到,“由于嫉妒的缘故,人可能会变为破坏者,如果嫉妒的目标涉及的是个人的素质、能力或者威望,嫉妒者可能一下子产生盼望别人失掉嗓子、美貌或者德行的愿望。”也正是因为出于嫉妒心理,女性欺凌者的暴力行为表现出了表演性、戏谑性,而并不产生掠夺的结果。“看着不顺眼”等让人不解的理由大多只是女性欺凌者找到的一个发泄的借口,其实,她们早就有组织有目的地策划打击受害者,企图通过侮辱对方以获得快感,以追求心理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欺凌者之前曾经遭受欺凌,是受害者,他们之所以要把自己曾经受过的痛苦加注在别人身上也正是出于嫉妒心理,他们会想:我都受过欺负了,你为什么就能过得这么开心呢!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是每个人都存在的问题,是在与他人比较后,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女性欺凌者将这种消极情绪发挥到了极致。要想解决女性校园欺凌问题,我们需要对女孩子的这种心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