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离家出走
邻班的学生,有几个离家出走了。趁此机会,我对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不要离家出走的教育。
师:同学们,离家出走可能获得了暂时的逃避,可后面的痛苦却需要你一个人来承担。
生:为什么?
师:出去了,万一遇见坏人怎么办?
生:我有这么傻吗?
师:到时候就不是你傻不傻的问题了,是你自己跟着他走。我有一个舅舅,有一次遇见一个陌生人,人家给了他一支烟,他就意识不清醒了,还把人家带到自己的家里来,把存折和密码都告诉人家了。那个人离开的时候还对人家讲:慢慢走。你看他,被别人迷惑了。
生:我才不信呢。
生:是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家附近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师:对了,所以千万别离家出走。身上的钱用完了,你会回来吗?
生:会回来。
师:既然会回来,那干吗要走呢?多此一举!(生大笑)
生:那我就多走几次,至少能让父母担心。
师:走第一次,父母可能会担心,多几次,他们就会觉得无所谓了,反正都要回来,还找什么找?(生大笑)
生:那我就不回来。
师:一般离家出走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没法回家。既然要离家出走,说明他的心理比较脆弱,心理脆弱的人在外面是受不得气的,所以他还是会回来的!
生:看来,还是不要离家出走,反正都要回来,要么就是回不来,那可不好。
好死不如赖活着
教育孩子们热爱生命,随时都需要,随时都可以。
这不,和孩子们聊天,有学生突然说道:“现在的学生怎么啦,想不通就自杀?”
我接过话来:“据科学研究,很多自杀者跳下去的那一刻,已经开始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啊,真的吗?”孩子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
“是啊,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你看动物,猪、猫、狗什么的,在最后那一刻,都要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一搏,这是动物求生的本能呢!”我接着继续举例,“我们老家有一个妇人,她因为和丈夫吵架,就喝农药百虫杀。天哪,这个药吃下去,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让人断命的,而是慢慢地把五腹六脏腐蚀掉,器官功能衰竭后人才能丧命。当送到医院的那一刻,医生也只能摇头:抬回家,等死吧,医院也救不了她啊。”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在这等死的过程中,她每天只能落泪,落泪。她后悔啊,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无回天之术啊!”我低低地诉说着。
“老师,这等死的滋味,好难受哟!”有同学皱着眉头说。“是啊,可惜,无法挽回了啊!”我痛惜地说,“所以,同学们,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生命在,一切都有可能,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此时,教室里一片沉寂,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是啊,热爱生命,从敬畏我们的仅有一次的生命开始!
巧用成语法
课堂上,一生走神。我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他一下,然后说:“呀,你怎么听得神魂颠倒,飘飘欲仙,魂不守舍,惴惴不安,灵魂出窍,头晕目眩,不知所云?”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课堂又恢复了平静。
一次,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马上提醒一生:“张荣,你是不是在讲话?”
“啊,老师不是我,是他!”顿时,我明白有可能是自己看错了,但也不排除学生狡辩的嫌疑,怎么办?马上转过来批评另外一个同学,万一不是他怎么办?难道马上停课查?有这个必要吗?为了这件小事把学生的颜面扫得溜光,值得吗?把学生和老师推向敌我矛盾,那就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何必呢?这样一来我们三个都显得尴尬。
我灵机一动:“这叫声东击西啊!”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有学生故意说:“老师,也叫调虎离山呀!”
“对对对,你看,马上就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了呢。”一场尴尬随着笑声在巧用成语中化为云烟!
巧用比喻法
课堂上,两个孩子突然打闹起来。班上的同学跟着躁动起来。
我就知道这两个孩童上课总爱用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干脆,我就顺他们的意吧,来个将计就计!
正好正在讲比喻句,计上心来,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干脆我们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刚才两个同学的样子,怎么样?”教室里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热闹非凡!
“两个人像两个猴子在嬉戏。”“他们俩张牙舞爪,像发怒的狮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起来发言。
我故意大肆渲染:“形象,形象!”经我这一“鼓动”,全班都像在做“脑筋急转弯”,恨不得把自己想到的都展现出来,再悄悄瞧瞧我那两个宝贝“顽童”,嘿,两个人早已是面红耳赤,赶忙求饶道:“老师我们错了,再也不敢了!”
这时候,还需要老师批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