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学生叛逆,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1-12 10:15:24

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比如孩子违背父母)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对学生而言,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自我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德育难题

学习成绩一般,自尊心特别强,性格倔强,个性突出,逆反心理非常明显。经常顶撞老师,和老师发生冲突,抵触情绪非常强。老师越反对的事情,他就越要去做。老师批评他时,他的眼睛总是直视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常常和老师顶嘴。有的时候,老师说一句,他说两三句,甚至更多。

以上描述,老师们可能感到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已经司空见惯。

下面的这位学生,叛逆就比较典型了。

有这样一位学生,公开声称:自己的行为规范肯定与学校的要求相违背,他的目的就是想挑战学校的规范,想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他说自己想通过破坏学校的规章制度获得快感,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无聊。他还特地举例说,自己故意不穿校裤,而且还希望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不穿,想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看看学校能把他怎么样。那么,他想要的自由是什么呢?他所追求的自由就是在校可以抽抽烟,可以打打群架,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拉帮结派等等。他甚至说想揍某某老师。

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

问题诊断

叛逆期的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特点:

1.盲目性

处在青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和探求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喜欢猎奇、好问、好动,且比较执著。可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此不相适应,因此,思想就显得比较偏激,他们经常为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状态而焦虑。因而,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漫无目的地行动,比较任性。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正确与否,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一味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管是否可行,都不计后果,随心所欲,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前文提到的那位想挑战规则的同学就是这样,做事不考虑后果,只顾眼前的快乐。

2.社会性

现在是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他们与外界保持着紧密联系,因而,他们信息接收量大,知识面也比较宽。但他们的鉴别能力不强,信息筛选能力也不强。一些不良信息,也泥沙俱下般涌进来。学生接触到的此类信息,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使他们产生了消极情绪,造成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合理择取,因而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偏激,产生逆反心理。例如未成年人染发,就是受了社会的影响。虽然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反对,但仍然有学生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唱着反调,偏要染发。

3.自发性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自发的,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没有人在策划和指使。同时,逆反也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此时,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他们经常心中无数,比较任性,常常不受约束,不听劝告,胆大妄为,只要眼前痛快了就行。

4.可变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尚不稳定,易变化,而环境的诱惑力强,且多种多样。所以,他们尽管想独立自主,但能力不济。他们思想不成熟,未完全定型,可塑性比较大。有的学生,虽然具有逆反心理,但并非时时处处都逆反,而是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而且,在教育的影响下,逆反心理可能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因此,老师、家长要多费心思,促使其转化。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逆反心理一般出现在3~5岁及12~13岁。但也不必然如此。他们的任性和逆反心理更多的是后天教育影响不当造成的。3~5岁时,家长溺爱、娇惯、放任、迁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例如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家长不拒绝,试图通过其他手段让孩子乖乖放弃。但是,当孩子以在地上打滚或其他比较激烈的方式继续哭闹时,家长就可能因过分疼爱而妥协,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做,等于纵容了孩子。其实,也即是在告知孩子:只要你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进行要挟,你最终都能够如愿以偿。这就使本来就任性的孩子变得更加任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任性的因子日益得到强化,家长就可能无能为力了。孩子身上的任性,就变成了叛逆。所以,家长必须明白,纵容孩子,就是培养孩子的任性,就是培育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或者不尊重孩子,也会造成孩子任性或逆反。家长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难以达到,就容易产生逆反和抵抗。久而久之,就变得任性。另外,父母亲在教育中,常常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论什么场合,也不管什么人在场,只要发现孩子的毛病,他们不调查不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主观猜测,来一顿训斥。这种现象极为常见。尽管家长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客观上却忽视了尊重孩子,让孩子丢了面子,使他们感到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贬低和损害。于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逆反心理就产生了,他们就不自觉地和家长对抗起来。然后,他们就把逆反心理带进了学校。叛逆的极致就是离家或离校出走。

破解策略

北大保安成功逆袭的消息曾引起热议。消息内容为: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之后当上大学老师。

作为老师或班主任,对于那些叛逆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走向人生的辉煌?保安都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做不了还认真去做,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叛逆期的孩子,在一些家长的眼里,被判了死刑,成了不可救药的孩子。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学校,送到了我们这里,就是寄予我们莫大的期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辜负了家长的厚望。

目前,做好叛逆学生的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叛逆学生,由于曾经与老师有不愉快的经历,担心老师打击报复;老师也会因为长期与叛逆学生打交道,担心学生接受不了,甚至反感老师。

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对老师而言,转变学生是自己的职责,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精神,转化工作就真的难以展开了。

(2)正确看待学生的叛逆现象。叛逆是人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老师应该坦然面对,宽容对待。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不能急躁,更不能口不择言,讽刺挖苦学生,这只能是火上浇油,激怒学生。此时,老师最需要的就是冷静,让学生的心头之火在老师的冷静中被浇灭。

我们一定要明白,老师表现得越强势,学生就越来劲,越想与老师作对。如果老师的声音很大,说话难听,学生的声音就会比老师的声音更大,话更难听。此时,老师就可能威严扫地了。老师如果骂学生一句,学生就可能骂老师两句,甚至更多。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老师不该骂人,老师竟然骂人了,所以,他们就对老师骂人的行为感到恼火,就会变本加厉。所以,冷静面对最好。

(3)加强自身修养。老师要把尊重、呵护学生的理念,时刻、永远装在心里,保证不说错话,不说脏话。这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需要一定的修养。有时候,老师看到学生有不良表现,尤其是顶撞了自己的时候,容易激动,容易说错话,容易说脏话。这时,老师很容易被学生抓住辫子,从而进行反击。一些师生之间的冲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老师需要克制与冷静,避免把事情复杂化,扩大化。

小佳是个曾让李老师头痛的女孩。她思想叛逆,穿着前卫。学校关于仪表的规定,她嗤之以鼻。她经常违反校规,好多次不穿校服就来学校,且经常戴首饰、涂指甲油来上学。

对她的这些表现,李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收效不大。她对老师的抵制是很明显的。有一次,李老师与小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那天,她又涂着指甲油来上学,老师十分生气,拉起她的手就让她擦洗掉。没想到,此时她的脾气比老师还大。李老师当时认为这孩子无可救药了。幸亏陈老师及时化解了矛盾。事后,李老师也意识到自己不够冷静。

后来,办公室只留下李老师和小佳,此时的小佳已满脸是泪。老师拿毛巾帮她擦掉泪水,也希望她原谅老师的冲动。有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老师趁机告诉她:人的衣着反映人的内在修养和教养,人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品质……也许很多的道理她并没有真正地领悟,但是她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心,这之后她的表现逐渐好转起来。有一段时间,她生病住院,李老师组织学生去看望她。出院后,她变得很懂事,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特别是仪表方面已基本不用老师操心了。

尊重、关心与呵护,软化了小佳的心。

(4)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学生最讨厌老师的行为中,偏心不公正是其中之一。而且,有的时候老师处理问题即便是公平公正,也仍然会有学生感到不公平、不公正。老师就要多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否则,会使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那就难以收拾了。曾经,在我的语文课上,一男孩经常偷偷玩手机。尽管我多次提醒,他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一天,他埋头在抽屉里玩手机,我悄悄走过去,一把夺了过来。他当时并没有反抗,也没有多说话。但从此,他在语文课上,更加消极,有意不认真上语文课。我委托他的亲戚,也是我的同事,去问个究竟。没想到,他认为我的做法不公平。班上其他同学也玩手机,为什么偏偏与他过不去?原来如此。于是,我把他找来,与他把道理讲清楚。我告诉他,老师的处理并非不公平,而是当时没有发现其他同学也在玩手机,如果发现了,老师也会一并处置。

从此,该学生再也不会有意不认真上语文课了。

(5)冷处理。事情已经发生后暂时晾在一边不管,有了适当机会时再作处理。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有的时候是故意气人,故意与老师作对。他看到老师被气得脸发红,嘴发紫时,他的心里就萌生快意。此时,最恰当的处置方法就是暂时搁置,不去理睬。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处理。

张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关系一直不错。有一个学生表现不错,学习成绩也还好,居班级中上水平,很稳定。老师估计他能够考上一本或二本,上二本的概率很高。老师的想法是让他争取上一本。高二将要结束时,张老师找来他的家长,想和他家长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想到,这件事居然把他惹恼了,在家长走后,他冲着老师大喊大叫。他认为老师没有权利把家长叫来。叫家长来,是把他当作坏学生看待。这件事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是对他的不尊重。他一边喊,一边眼泪刷地流下来,老师一脸尴尬相。张老师没有理睬他。在他平静下来后告诉他,老师并没有恶意,没有说他半句坏话。但是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几乎和张老师对着干了。不管老师说什么,他都要在背后捣蛋一下。有一次,他竟然当着张老师的面说张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而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儿子,但老师没有权利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想怎么爱就怎么爱。考虑到高三学习任务很重,学生心里比较紧张,张老师只好强压着自己,不去理他了。他不完成张老师所教学科的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张老师也不找他,由他自己去判断,作出选择。靠着冷处理,该学生顺利地通过高考,考上了一本。那年10月的一天,张老师接到了他的来信。信中,他对张老师表示了感谢,并请老师原谅他原先的不是。

(6)宽容。学生永远是孩子,老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他们不放弃不抛弃。在学生面前,老师绝对不能斤斤计较,否则,会被学生瞧不起。西方有一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说的就是对年轻人犯错误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作为老师,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老师的形象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否则,问题可能会更糟糕。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