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语文教学是教儿童学语文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6-15 08:53:59

我们一定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的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曾对一位物理教师这么说:“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希贵对来考察的兄弟学校的老师这么说:“我们不是教课的,是教人的。”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演绎出这样的情境,对语文教师这么说:“我们不是教语文的,是教儿童学语文的。”

我以为,这就是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大家一定会质疑:那个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核心素养概念呀!是的,那时还没有核心素养概念。不过,没有核心素养概念,不等于没有核心素养存在啊。核心素养早就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活泼泼地存在着。如今,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让我们方向更明确,目标更坚定,行动更自觉。对核心素养不应感到神秘,而应感到亲近。

不是教语文的,绝不是对“教语文”的否定,而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度认知、重新发现、再次定位。“教儿童学语文”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观,其主旨是人,是儿童。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人才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为了人的,为了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主体行为,核心素养是人自己培育、发展起来的。离开人,哪有核心素养可言?即使有什么核心素养,又有何价值和意义?“教儿童学语文”,让儿童在语文教学中站立起来,让目的性、主体性、创造性凸显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伟大的语文。

是的,语文教学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只看到语文教材,可看不到用教材学语文的儿童;只有语言文字,可看不到儿童在语言文字里的情感、思维和心灵;只有语文教学过程,看不到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学习。我们常说,让学习看得见,可看不见儿童,学习怎么看得见呢?我们还常说,让学习真正发生,可儿童是怎么学习的还不清楚,学习怎么可能真正发生呢?让儿童在教材里出现,让教材里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遇、对话;让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起来,在丰富、复杂的情境里探究、体验、思考,才会有真正的语文。教学,或曰真正的语文教育。

不仅如此,“教儿童学语文”至少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是儿童“学”语文。“学”是儿童自己的行为,不是被动的,更不是被迫的;“学”,也绝不是做题目、考分数,学语文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儿童学语文”的最佳状态、最美姿态是:渴望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二是“教”儿童学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学,没有教,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儿童学语文需要教,不过需要教师智慧地教。智慧地教,是教师与儿童一起学,是把自己当作儿童与儿童一起学。智慧地教,是“不教之教”。

如此,语文教学诠释了一个学术观点:文学是人学,教育学是人学,语文是儿童自己的语文,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是“教儿童学语文”。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