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发展一样,教育的发展同样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教育规律的发现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尝试是推动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选题也是最能体现教育科研的创新意义的。由此可知,教育教学改革热点是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来源。许多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从理论探讨层面进入实践运用层面,其基本途径正是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实现的。
比如,近年来教育界最大的热点——“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始于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 。
然后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作为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历时三年,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研究成果。自此,“核心素养”成为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思考点、实践点,只不过要使由高校教授专家团队研究提炼的“核心素养”的理论成果落地,成为一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与方法依据,尚需要一线教师做更多的实践研究。
与此相类似,还有关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由上海市率先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并于2012年年初发布“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 教育部在上海市试点的基础上,于2013年6月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要求全国各省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改革教育质量评价过程。自此,各地纷纷借鉴上海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绿色指数”分析,探索研究适合本地实际的评价改革途径或方法。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该如何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中选取合适的研究课题呢?直接探索、理念融入、技术应用等方式不失为好方法。
一、“直接探索”式
所谓“直接探索”式的选题,是指那些对将某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内容直接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课题选择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的热点,一般始于政策发布或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起始阶段,一线教师的理解、认识尚处于模糊时期,这时候便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逐步地加以认识与理解。因此,从教育教学热点中选题,“直接探索”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对实践者来说,这样的选题有一定的开创性,有的甚至是“零起点”。
比如,现阶段STEM或STEAM是相当火热的教育理念,它源于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当将美国政府倡导的STEAM教育理念引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时,显然有点开创的味道。由此而选取的研究课题,如“小学STEM(或STEAM)教育实践研究”,便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探索式的选题。如果切入点再小一些,则会有“小学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这样的选题。
同样在“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上,一线教师的科研选题也基本采用“直接探索”式。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在“完善课程结构”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同时,要求“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自此,一线教师开展了关于“拓展性课程”的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的方法路径,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等,都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拓展性课程研究的选题方向。比如,可以选取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拓展性课程开发的一般路径与实施方法;也可选取如“小学语文诗词拓展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这样的课题,聚焦学科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体验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
二、“理念融入”式
所谓“理念融入”,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理念融入”式选题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一线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思想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进行思辨,试图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关于“核心素养”或者“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理论层面已有初步架构,如今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将其落于实践中。于是,便有了这样的选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7SC104) 。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本已有之,现在要思考的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怎样的“教”与“学”才是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
当然,这一课题是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体教学着眼的,涉及内容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层面的选题。我们还可从微观层面进行思考与选择,如“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历史与社会主观题命制与运用研究”“体现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后作业设计与运用研究”,此类课题有着眼于习题命制的,也有关注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范围显然更聚焦。事实上,有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引领,就算是在课题名称中没有出现“核心素养”或“素养”等文字,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只要指向教育教学,其研究的价值视角都应该体现或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三、“技术应用”式
“技术应用”式的选题,更多是指实际操作层面的引用与实践,一般指微观层面的比较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或策略。
比如,“微课”(也叫微视频)是一种很有效的聚焦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学的技术载体,对于解决学科日常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优势比较明显。其一出现,便颇受一线教师的喜欢。于是,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用好微课成为诸多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选题,如“以难点解决为指向的小学数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基于‘微课’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微课导学: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转型实践研究”等,都是针对将“微课”技术直接应用到一线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实践研究。
类似的还有关于“评价改革”这一热点的实践研究。许多一线教师便是通过“技术应用”式方法,确立相应的研究课题的。如“基于‘能力立意’的小学科学测评设计研究”,便可以借鉴PISA测试中的“识别科学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等能力维度,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评题,而后进行监测,获取数据分析,引导日常科学教学的改进。
与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选题相比,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中选择设计的课题,“创‘新’容易,做‘实’难”。“创‘新’容易”,主要是基于.:
改革热点的选题,一般从源头上就是“新”的:新的内容、新的策略、新的方法等。因为什么都是“新”的,可借鉴的经验不足,有时甚至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尚有一定的距离,研究者难以入手。另外,因为是相对“新”的选题,如果教师只是停留于“为课题而做课题”的认识状态,这样的选题更容易脱离实际,最终使得所选课题难以落实,无法完成研究工作。这些都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的选题所需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