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教师的研究课题往往产生于四个方面:一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当前的教育改革热点,三是专业的理论学习,四是同伴实践经验的迁移。本节先来讨论如何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选取教育科研课题最肥沃的土壤。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一些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但更多的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被解决的,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从教育教学实践范围来看,一线教育工作者一般会碰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从整体性上思考学校如何规划、如何发展的问题;第二类是在某一条线工作或者某个学科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类是在某一条线或个别学科实践中涉及的环节、活动、方法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相对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生成、挖掘研究课题。
一、宏观层面: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确立
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范畴来分析,宏观层面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问题一般由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思考、梳理与挖掘。提出课题时,主要以理念式、方向性的特色词为抓手,以展现办学者想体现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宏观层面的研究课题,其研究工作一般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经过多轮次的研究(即几轮申报),逐步完善,渐渐深入。其课题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坚持了多年的“小学和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我们于1998年开始了‘小学和谐教育研究’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希望学校以此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将之前集中在课堂教学层面的单向度的探索,集中和提升到学校整体的层面。通过对学校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深度变革,来促成一个新型现代化学校的诞生。我们认为这既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提升,也是我们这所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百年老校对这样一个大时代的有责任的回应。”
从嘉兴市实验小学提出“小学和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初衷来看,其意在解决如何整体规划、统领教师零散研究,以此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事实上,该课题是从市级规划课题到市级重点课题,然后又到浙江省规划课题,后来又以“小学和谐教育发展性研究”为题,再次立项为浙江省“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整个研究历时十多年,在信息化技术更为发达的今天,该校的管理者还在持续思考“和谐教育”的时代内涵,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和谐教育”的推进策略。这是基于学校整体发展探索研究产生的相对宏观的课题的基本特点。
二、中观层面:基于条线或学科实践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挖掘
从一线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工作,称之为教育教学工作;另一类是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行政管理或业务管理,暂且称之为管理工作。当一线教师从这两类工作出发选定研究视角,试图思考、解决某条线工作或某学科教学问题而确立的研究课题,一般属于中观层面的课题。此类课题有时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才能逐步完善。 如课题“创新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2012年浙江省.:
教研立项课题,立项编号:041001)°,是一位幼儿园管理者在对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主题活动教学常规管理功能的思辨、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管理、主题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及日常主题教学活动的动态评价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几乎涵盖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
再如课题“小学德育案例教育校本化研究”(2013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立项编号:SB070)”,是一位校长主持的探索改进学校德育实践方式的研究课题。她从研究自身实践的“德育案例”开始,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生成“案例德育”的研究思路。此课题也是从市级课题开始研究,到省级一般课题,最后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教师或学校管理者源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选题的特点。
当然,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从学科教学维度确立中观课题是最普遍、最常用的方式。此类课题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或某教学内容的优化,如小学语文学科的“突出‘语用’的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等,小学数学学科的“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其他学科同样如此。
三、微观层面:基于微型节点问题解决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微观层面的课题,是广大一线教师做微型课题研究的开始。所谓微型课题,即研究点相对较小的课题,又叫“小课题”“个人课题”。微观层面的课题,由于其视域、论域、切口、角度等都比较小,需要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产生的问题进行分解,寻求聚焦点,以利于问题解决。如冯卫东老师在其专著《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中提到“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摘抄实效性的研究”,因其“研究的只是一个年段(如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某一种学习行为(如阅读)中的某一个具体学习方法(如摘抄)上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如实效性)。……课题所指向的就是一个比较小的又不太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因而有些新意的问题”。
像这样的选题视角,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随处可见。如德育活动中的“积分卡”有效运用问题、班级管理中的“班干部轮值制”问题、小学生数学解答中“草稿纸的使用”问题等。事实上,基于微型节点问题解决的课题选题方式,是一线教师常用的选题方式,也是最为一线教师所喜欢的。
当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教育科研课题,做“实”容易,创“新”难。因为课题是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问题产生有着切实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愿望相对比较迫切,而且是源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便可结合实践经常性地尝试、探索,研究实践活动相对容易落实。比如,“借助动手操作优化小学数学运算法则教学的行动研究”的课题,教师在教学“运算内容”时便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践尝试,探索有效的方法。因此,此类课题“做实”相对比较容易。
所谓“创‘新’难”,一是因为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时候想跳出原有的思维颇具挑战性;二是从教育科研的创新性来看,这位教师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所做的探索,对他而言是创新的,但对于其他教师来说,可能是缺乏新意的。
因此,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微型课题时,须关注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亮特色,即明确课题研究内容的特点,着眼于研究内容的创新。比如“创新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因为属于幼儿园常规管理层面的内容,研究设计时需要有对一般研究的突破,亮出自身研究的特色。该课题研究提出的管理创新点是这样的:对于活动方案设计的管理,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讨方案设计”转变;对于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从“规范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对于活动反思评价的管理,从“关注结果考评”向“重视过程分析”转变。这些内容的呈现,表明该课题研究者在对教学常规管理创新点的思考中,展现了自身研究的特色,即关于教学常规管理,在注重对教师个体行为指导、引领的同时,更关注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合作价值,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是显个性,即体现自身的工作特色,突出自身的研究特点。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其研究过程都体现了自身工作特色,但彰显个性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选题中。因为研究点聚焦,不同教师体现各自教育教学智慧的可能性被放大,更易体现出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方法。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对课堂结尾的单调乏味这一问题思考分析后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结束语’设计与应用研究”的课题,便是体现了这位教师知性的个性特质。
三是蹭热点,即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选择研究课题,以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