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黄果树,吸引我的当然是黄果树瀑布,高70多米,宽100多米,飞流直下,水花溅湿了衣服。尤其是那水帘洞,人在洞内,瀑布在洞外。洞内水滴发出奇妙的声音,像是《中国诗词大会》上等待赛手报出答案前的声音;洞外飞瀑的声音,与洞内水滴声相互映衬,让人在遐想中有另一种享受。
也许是因为水的无穷无尽的滋养吧,在黄果树的山上,不时会看到大榕树,一棵又一棵,互相缠绕着向上、向外,古朴、苍劲,似是与山石对话,又似是仰望长天,期盼着蓝天深情的呼唤。此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诗句响起:“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清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答案在风中飘扬。”
是的,答案在风中,可我又深深感悟到,答案在山上,在山石的下面。山石下面有树根,答案在树根中。有人这么评说大榕树:千年古树万年根。意思很明白:只有万年的根才会有千年的古树,千年古树的“千年”来自根的“万年”。这万年的根既是时间的久远,又是源泉的不竭,更是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的永恒。在赞赏古树千年之历史、苍劲旺盛、顽强向上的精神和品格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地下的根,别忘了它的永远的存在、永远的滋养、永远的坚守、永远的支撑。我甚至还想,与其赞美地上的古树,还不如赞美地下的根。当然,作为一棵树,它是一个整体,可我们往往只看到它显现的部分,这显现的部分特别光鲜与荣耀。可是,那沉默着的地下的根呢?
眼睛向下吧,去追寻那“万年根”吧,将“万年根”珍视起来、保护起来,让它永恒,让它在静默中生出无穷的力量、无极的美、无限的希望去寻那“万年根”。
大概道德就是那“万年根”。道德,是人成长的基石,缺失这一基石,人就站不稳,站不长。道德,是学生终身发展旅程中的光源,缺失这一光源,学生就会在黑洞里不知前行的方向;能力让你站到山顶,而道德则让你永驻山顶;没有知识,不可怕,因为道德可以来弥补;而没有道德,知识再多也无用。总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这“万年的根”支撑你生长,把握你生长的方向,提供你永不衰竭的动力。也许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我称之为核心命义,是不过分的。
遗憾的是,道德常常为利益所挤压和驱赶,也常常为成绩、分数所遮蔽所替代,还常常为所谓的时尚所讥讽,颜值高成了一切评判的标准。可要知道,此时,“根”已被动摇了,甚至被挖掘了,“万年根”早就不复存在了。这意味着什么?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
呵,千年的古树,万年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