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共赢”阶段:品牌共建中同成长

班级管理 2022-05-26 08:49:30

家校共育阶段,也属于家校磨合期,家校合作顺畅是班级发展的中级阶段,要想拾级而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班级向深度发展,离不开特色班级文化的深度构建。很多班级常常卡在第二阶段,难以上升到第三阶段。深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班级发展与我们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家长自身的个体成长的内在关系。

如何体现出三者的共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明确提出:“家校关系本身的建立、形成、发展、变化也就意味着实践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家校关系的质量就体现着学生发展的状态,关系的发展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如何提升家校合作关系的质量?我认为应在家长心目中树立起家校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其从关注自身参与转向关注班级群体参与,从关注个人兴趣点到关注班级发展聚焦点;培植家校学习共同体意识,在分享与吸纳中有效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以此促进三方的互动与成长,实现班级发展的反哺作用。

这是家校合作的理想状态,也是家校合作的高阶,离不开班主任高屋建瓴的决策规划统筹,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智慧和热情投入。它作为笔者美好的畅想,仍在初期摸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分享几条和几届家长共同创生的经验。

一、创建班级品牌活动,促进理念融通

家校合作的实质性发展有赖于持续而有意义的深层互动性活动链接。一个强大的家校合作共同体,最直接的合作“作品”就是打造一个品牌班级,品牌班级离不开品牌活动的融通发展。以笔者的班级升级版“家长智慧课堂”为例:

当前,众多学校或班级都重视引进家长优势资源,推行家长课堂已蔚然成风。诚然,每位家长的社会职业、生活阅历与自身专长等,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是每一位学生身边最宝贵的资源。家长根据自身专业优势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校外辅导员,融通个人社会性资源,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已成常态。如何让家长群体中蕴含的优势教育资源得以整合,为“班级品牌活动、班级文化发展”助力?

整合家长教育资源需要智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必须对家长群体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家长已有教育资源有个大致了解,更为关键的是,班主任要有明晰的班级发展目标,并把这些目标明确告知家长,让家长知晓班级的发展脉络。

具体操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访谈交流等方式,邀请核心家委共同论证,形成操作性方案,让班级目标通过具体的连续性班级特色活动得以实现。家长一旦认同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纵使他们精力有限,也会积极帮助班级寻求其他教育资源,比如可以邀请身边同事、朋友中的相关专业人士进课堂。

笔者班级的博物启蒙课程就是很好的例证:起初是借由语文学科进行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观察力为出发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从学科观察延伸到自然界内部联系及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综合课程开发,实施方式也从教师、家长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加大家庭、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每个学期各有侧重,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家长和班主任作为学生背后的陪伴人,提供资源支持和安全保障,三力合一,在博物启蒙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

二、倡导家长社群,推动学生发展

“社群所指的是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家长社群即广义的家长社会群体,包括特殊孩子的家长自发组织的家长俱乐部、家长互助会等。在现实中,家长小团体通过聚餐、茶会甚至路边的闲谈等形式皆在孕育家长社群的形态。”(李家成、王培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

当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之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小群体性活动或交往已是常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家长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更多便利。作为班主任,可善加引导,在家长自组织的基础上,辅以针对性的“任务驱动”,发挥各种自组织的教育复合型功能,推动更多优势家长社群的建立,通过家长社群活动,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智慧,提升班级特色活动质效。

需要注意的是,一切活动都要基于班级学生当前成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延展。比如一个不爱运动的班级,先着力推动体育运动类活动;一个凝聚力还不够强的班级,多设立团结协作类体验式活动课程。班主任需要注意的是,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序列活动推进动态,尊重来自家长视角和学生视角的情况反馈,及时有效调控,并适时引领活动向着纵深发展。形成总结反思重建机制,让家长、学生包括班主任自身形成自我反观意识,明晰自己成长的方向,明确合力驱动的重要性,为构建“以孩子为中心,学校、老师与家长三力合一”的育人格局,找准适合自己班级实际的切入点,以点带面,综合推进。

笔者曾经参观过台湾嘉义县梅山乡太平国民小学,该校是典型的袖珍型乡村小学,全校当时只有32名学生,但是家校社合作做得非常有成效:充分发挥当地茶山的自然优势,在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家委会会长带动核心家委直接参与学校茶文化的设计和教学,尤其是采茶、制茶、泡茶等一系列过程的教学与实践,无须家长有多高深的文化知识,他们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学校茶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且和学校财经素养课程有机结合。

现在的家长,无论是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是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关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发掘家长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校内外融合的各种亲子或学习探究类活动,让家长与家长联合起来组织对应的小专题活动。推动家长成为班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让家长养成协同其他家长共同开展活动的意识和习惯,这样,一个班级的家长就可以成为一个团队。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项活动让某一个家长来负责往往难度大,如果依托家长社群,大家共同承担,分工协作,事情就变得简单而有趣味。带着孩子在家长协同之中深度参与,孩子们也会从成人之间的合作互动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一个班后面是几十个家庭,家长职业和社会关系网络很丰富,积极予以发掘和转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会变得庞大而丰富。

三、复杂问题应对促进“成长”

随着教育格局的打开,班主任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攀升。在推动家长社群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家长社群的另一面就是家长小团体,如果家长小团体传播的不是正能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我们根本无法阻止家长群体之间的私下互动交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情境,唯有正视这一客观事实的同时,发掘家长各种自组织的积极意义,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和优化,为家长社群建设奠定好的精神根基。

家长社群的发展基础是家长之间自发形成的小组织。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到哪些家长平日交往比较多,巧妙地将这些自发的交往活动变得更有教育性。比如针对一些节假日愿意结伴露营的家长群体,建议多一些小主题活动开展,户外活动技能培训和分享;针对结伴旅游的家长群体,引导他们更大程度地让孩子深度参与,开发研学课程;针对同一小区自主互动的家长群体,可推动以小区为单位的“玩伴团”建设、读书会活动等等,以此提升家长自组织的教育性功能的发挥。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班主任有开阔的胸襟、敏锐的教育眼光和有的放矢的建议。尤其针对家长群体中的不同声音,杜绝先入为主的对立心态,相反,要学会从这些不同声音中发现本质问题,找到新的突破口主动交流,化“干戈为玉帛”。

宋代陈亮的《与吕伯恭正字书》之二中说:“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只要大家志同道合,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肩,便可获得成功,有所成就。班主任还要善于根据家长群体的构成特点,在推动家长已有活动深度开发的同时,根据情况引导创生新的教育性活动,加强高质量亲子活动的开发,让一个个主题系列的家长社群活动从临时走向常态,从部分走向整体。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