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起身来: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的闪耀,听到了核心素养急切而又深情的召唤
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与空间的位置,既要保持水平方向——坐着,又要保持垂直方向——站起身来。这两种方向和方式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立起身来。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说:“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此时,综合运用的精神和理念占据了主导地位。”①精神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立起身来培植并保持正直的品质和状态;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立起身来让我们永远瞭望远方的地平线,让理念成为信念。的确,只有立起身来,才能环顾四周,才能有大视野,形成大格局,提升高格调,生长教育的大智慧。
如今,我们又一次立起身来了,在环顾四周的时候,看到了教育改革发展一道耀眼的亮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听到了一声声急切而又深情的呼唤——核心素养召唤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主题,成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重要的国际组织都不约而同地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指导、引领课程改革。我以为,核心素养的核心命义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根本方向和任务。比如新加坡,它们要求学生成为“自信的人、有学习能力的人、乐于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现在,创造未来。这一核心素养应植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优秀的民族基因。其核心特征是综合性。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体现,为此要拓展学生综合的视野,运用综合的方式,进行跨界学习。其关键是育德、立人,让道德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光源,让道德之光照耀在课程和课堂的上空,让必备品格对关键能力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与引领。只有立起身来,才能环顾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景,进而把中国教育放在世界教育的格局里,明晰自己的坐标。
中国呼应了,而且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与世界教育改革进行深度对话,彰显着中国品格和中国特色。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探索。立起身来,正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坐”着的姿态和方式。以往我们沉潜在自己的教学中,这很重要。但长期如此,很可能只看见自己所教的学科,而看不到学科在课程世界中的地位和联系;很可能只看见手中的那本教科书,而看不到学习教科书的人;很可能只看见一些技术问题,而看不到在技术之上的“道”。以往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宽,发展的格局还不够大,格调还不够高。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照着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反推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立起身来,让我向上飞扬,多么重要。
不过,只是立起身来,而不能沉潜下去,也不行。“坐”,在宽处坐,意味着深深地潜入,实实地行动。沉潜是一种方向——向下是为了向上;沉潜是一种方式——在田野里耕耘,在教育现场中落实;沉潜是一种能力——深入下去,有新的开掘、新的创造;沉潜当然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踏实、刻苦、勤奋、钻研。用工匠精神来概括“向下沉潜”还是恰当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没有这种向下沉潜的精神和品质怎么行?其实,向下沉潜正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抑或说正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具体体现。
立起身来,融合着向上飞扬和向下沉潜。我们应以这样的姿态、方式对核心素养作出积极的回应。立起身来,是中国教师改革和进步的姿态。
二、向上飞扬:核心素养召唤并引领我们永远追求最高价值,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核心素养是一种价值召唤和价值引领。核心素养的落实,不只是方法论问题,首先是价值论问题。所谓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就是在事实面前竖起理想的光幕,让理想照耀实践,让实践生成美好的理想。核心素养犹如理想的光幕,召唤我们去追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的理想,还是理想的教育,核心是人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是聚焦人的,是为了发展人的;离开人,核心素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向上飞扬,就是引导教育要真正回归人。
何为人?康德的基本判断是,“人永远是目的”;马克思的重要判断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人是最高价值”。如此,教育之道,实为人之道,人发展之道,人的最高价值实现之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我们回到这一道上去,归根悟道,实践行道,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发展中去,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一定会有许多严重的遭遇,受到许多严峻的挑战。最严峻的挑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分数、升学率为根本追求的教育,只要分数,只要升学率,其他什么都可以抛却,而所谓教育的理想只是当作汇报、展演的道具和形式。“掉泪掉肉不掉分”是应试教育最“经典”、最残酷的“法则”,“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应试教育最“震撼人心”、最严酷的口号。应试教育是最不道德的教育,是无人性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这些话是“老生常谈”了,可还得谈。之所以没有真正的变化,原因总是以“应试也是人必不可少的素养”来证明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把应试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显然是荒谬的。核心素养是对应试教育彻底的批判,是教育的重要转向。这是核心素养的最高价值,是核心命义。
如何对待知识也是一个困惑,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顽固地横亘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要跨越过去很难。我们不是反对知识,而是反对长期以来那种产生知识的方式。知识的孤立存在绝不是核心素养,关键是如何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课改以来我们已予以回答了,那就是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活”在实践中,“活”在情境中,“活”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活”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剂、转化方式和转化关键。而当下教学中的知识常常是“死”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非常重视文化学习,提倡丰厚的文化基础,以促进知识的活化至转化,这样,才会迈向能力,提升为观念,成为文化。
大环境不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是事实。但是,另一个事实是,评价、考试、升学制度、方法也正在变革,大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对此,我们应当坚信。人总是具有“明天性”的,这一“明天性”需要“今天”的努力来实现。罗曼·罗兰说得好:“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对于大环境,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只要下决心就一定会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环境。从一所学校做起,从一个班级做起,从一个学科做起。大家都这么去做,大家都改变了,整个大环境也就改变了,就创设了新的大环境,理念渐渐成为信念。而理念、信念正是理想追求下,坚持改革、乐观前行的结果。
以上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索、建构新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回答了四个问题。其一,树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而不是“育知识”,更不是“育分数”。其二,通过立德来树人。因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其三,立什么德,主要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意识,立社会之公德,也立个人之私德等。其四,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总的育人模式,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建构方式,形成和而不同的育人模式,显现不同的特色。核心素养引领下,绝不会造成学校的同质化。
我们应答着核心素养的召唤,此时,我们的思想在向上飞扬,我们的精神在向上,我们的视野在向前。核心素养以人的最高价值唤醒我们,以教育的理想鼓舞我们,以民族振兴的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应当有责任感、使命感。当我们面对核心素养,并认同它、接受它、认真践行它的时候,已将中华民族的未来扛在自己的肩上了。就在其间,我们自己作为人的最高价值已得以实现并继续提升,于是,我们会再一次向上飞扬。
三、向下沉潜:在实践中探索,在变革中进步,让核心素养找到落脚的地方
任何理想总得有自己落脚的地方。核心素养同样要落地。大家已达成共识了,思路其实是清晰的:落实在课程中,落实在教学中,落实在评价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中……总之要落实在行动中,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落地,落实,就需要向下沉潜,把核心素养落脚的地方夯实好。向下沉潜不仅需要实,还需要深,即在实中求深,以深促实。无论是实还是深,首先是个“变”,即改变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四个学会以后,2003年又提出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这并不难理解:社会在改变,中国在改变,世界在改变,我们不改变,就会落伍。学会改变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学会改变说到底,就是改变自己。课改的历程和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不改变教师,就不能改变课程和教学,课程教学不改变,学生就不能改变,核心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甚至有可能被搁置一边,这样,核心素养的落实肯定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以自己的改变带动以下的改变。
关于学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理清关系,走向综合,并防止与克服一些不良倾向。
所有课程在学校汇集,拥有一个新概念: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态,是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课程不等同于校本课程。概念使用中的混乱是需要匡正的。
学校课程这一概念本身意味着,课程是可以在学校里进行统整的,各自打开边界,加强相互间的联系。课程的综合化,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这是因为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需要综合培养。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常常在课程的交叉地带得到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也常常发生在课程的边缘地带。当下,课程的综合我们还做得很不够,综合之路还很长。不过,我们对课程综合的理解有失偏颇。我以为,综合一是理念,二是方式,三是过程,四是课程形态。当下,我们把重点只放在课程形态上,而忽略了理念、方式和过程,显然是不全面的。当教师具有综合理念和方式时,就会自觉经历这一过程,即使是立足于一个学科也可以实行综合。这样,综合就成为大家自觉的行为,形成一种创造的气象。
加强学校课程建设要防止和克服以下一些不良的现象和倾向。其一,注重课程的综合和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忽略国家课程的实施。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和开发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后形成的,是高标准、高品质的,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的最为基本又最为重要的保证。因此,实施国家课程,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必须十分认真地对待。国家课程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它需要加强综合,但不能将其“综合”掉,也不能弱化它,而当前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这样的现象如不改进、调整,会成为一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其二,校本课程也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而且在培育学生个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校本课程越多越好,绝不能在数量上比高下,而应在内涵品质上下更大功夫。此外,校本课程的目的也不能定位于发展学校特色上,其宗旨仍是从另一个角度,与国家课程形成育人的合力,育人才是其根本宗旨。其三,学校课程开发要注重规范化建设。一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学校所有活动都开发成课程,给学生留下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也许比填满学生生活空间的课程更有价值。二是课程有其规定性,尤其是它应当满足作为课程的元素要求,这样它才具备课程意义,才真正成为课程。而当下,开发的随意性、盲目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对此也应当改进和调整。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则,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跨界学习中,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得以发展。
教学与课程有大小之分,却没有主次轻重之别,要将教学改革作为课改深化的重点,用真正的教学、优秀的教学来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丰厚的土壤。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改革,我以为总的思路应当是: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以课程整合为背景,以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活动设计为基本策略,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引导学生在真实、丰富、优化的情境中探究体验。
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一位物理教师这么说:“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美国模范教师雷夫也有同样的观点:“我不是教课的,我是教人的。”它们不是对学科、对课的否定,而是说,如果教学只止于学科,止于教科书,止于课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没触及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成长起来。的确,人是最高目的。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提出的“让学生站立在教学的正中央”正是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表达。这样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研究学生是怎么在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才是超越知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以课程整合为背景。课程与教学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它们是紧密相连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程的语境和框架下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大视野、大格局。而课程应当走向综合。课程综合为学生搭建更宽阔的学习平台,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世界发生多种联系,产生丰富的意义。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其实质是跨界学习,跨界学习引导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方式更多样,心智更丰富。
以学会学习为中心。教学,不是教和学,而是学生学会学,这是教学的一条法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创造性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遗憾的是,当下的课堂这一教学的法则还没有真正实现,学习还没真正发生。究其原因,教学结构没有发生真正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教学结构改变的原则应当以学定教,即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由于学习的发端是多样的,因此教学结构也应是多样的、灵活的,以学为中心,绝不能忽略教师的教,只是教师的教是“不教之教”。我们应谨记:核心素养蕴藏在自主学习之中。
以学习活动设计为基本策略。学习是一种活动,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学习活动,没有学习活动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不言而喻,教学应当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学习活动组成。因此教学设计时,在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应当紧紧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而且要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创造者。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学习活动充满思维的含量,充满思维的挑战性。让学习真正发生,是让学习活动真正发生,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真正活跃起来。
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用现代技术支撑教学、改革教学也是必然趋势。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更加重视,更深入研究,更切实运用。现代技术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但是工具可以撬动教学改革。要特别研究工具与教学的关系,让工具退到后面去,让学生站到前面去,绝不能让工具与学生抢“地盘”,抢“风头”,而是让学生成为工具的主人,使用工具,甚至可以创造工具,在这过程中培养工具素养,生长起核心素养。
以上这一切,都是一种学习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体验、发展。教学改革落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有落脚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