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的世界里,学科哲学是一座新的山峰。探索之初,先行者且行且思,渐见光明。
一、哲学是什么
先谈一谈关于快乐的话题。
快乐与不快乐是一对矛盾。矛盾是绝对的,普遍性的。永远快乐,快乐就麻痹了,那时候就需要用不快乐来调剂。
从不快乐到快乐的转化有很多方法。
第一,将当下的不快乐冷处理。以时间的维度,从当下解脱出来。“当下”是时间的瞬间,一瞬间就过去了,在时间的远处观照自己,瞩望未来。
第二,不把不快乐放大。放大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不良情绪。
第三,顺应转化的心理机制,调整心态。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智慧的力量,使心理平和、平静,达到和谐。
第四,把不快乐当作研究的对象。快乐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有物质追求上得到满足的快乐,还有生活中有所发现、工作中有所成就的快乐,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从中不断获得确证。而不快乐、苦难可以使人获取反冲的能量。佛教说人生无常,佛禅说要心外无物,哲学家则说不幸、痛苦是精神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问题在于有没有发现,或者说会不会发现。如果缺乏哲学素养,而只有一些所谓哲学道理,那也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
哲学道理从中学到大学大概都学过了。有不少人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这是偏见,更让人担心的是对哲学有成见。成见比偏见更可怕。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人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话。但哲学的脾气是较真,一直追问,反复追问。
“实事”就是具体的事实。每一个具体的事实,都不是孤立、片面的存在,有各种因素、条件的联系和制约,发生在什么时间,当事人处在一种什么情况,存在的环境、背景如何,是偶发还是必然,有什么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本质的直接反映,还是歪曲了本质的假象,如此等等,甚至你只立足于看到的来说事,而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更多因素。
所以,要真正还原事实的真相实在太难了。没有事实的真相,如何分析呢?知道了事实的真相,还要把事实放在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进行审视、分析。这一点又容易被人忽略。
哲学家研究大千世界这些麻烦而又复杂的问题,最后提出认识世界的总的、一般的、根本的观点,涉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等范畴,以及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
有了宏观的望远镜,又有了微观的显微镜,再加上辩证法分析的手术刀,思想就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这样才可能在生活、工作中获得智慧的快乐。
二、我的“哲学观念史”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哲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易经》提出“变易”之道;先秦百家争鸣,提出“道”“仁”“中庸”“兼爱”等核心概念;王阳明提出“致良知”。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的哲学思想写了《矛盾论》《实践论》。
《实践论》是实践认识论哲学,是唯物主义认识规律的理论。
《矛盾论》是辩证法,发展了马列主义,把对立统一的矛盾细化为矛盾对立的绝对性与从对立到统一的相对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转化的内因与外因,量变质变,质的飞跃,否定之否定。
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特别强调“实事求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1997年,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
从古希腊哲学开端,直至今日,哲学始终繁荣不衰,各种哲学流派,哲学分支,林林总总,有历史哲学、地理哲学、教育哲学、时间哲学、存在哲学等。
《万物简史》的作者是一位作家,为了写这本科普读物,他在世界各地采访了上百位科学家,把极其深奥的自然科学、前沿科学通俗化。《万物简史》既是一本科普读物,又是一部自然辩证法。
有了哲学的厚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各类科学家纷纷抢占世界文明的高地,在我们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本上,几乎都是西方的面孔。人类享受的文明成果,大都来自西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专家感叹,到处都有文化,文化却碎片化了;到处都有层出不穷的观念、口号,思想却碎片化了。每年高考作文,报上登了欧美国家的作文题以示比较,得出的结论大抵是“哲学贫血”。
伏尔泰说:“我反对你的意见,但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自由的发言权是由于有一片思想的天空。我们的思想天空,有多少自由飞翔的翅膀?
三、学科哲学观
作为科任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中学的学科,总体上看,由两大知识系统构成——科学、人文。
这两大知识系统反映了人类的认识史、观念史、文明史。它们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反映、科学实践与理性认识的唯物辩证统一。学生在这样的认识史、观念史、文明史的哺育下成长,作为再认识的学生主体,接受文明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智慧与能力,由此可能为人类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文明的产生播下新的种子。
在人类的认识史、观念史、文明史的背后,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育改变世界、改变人的命运,首先就是从知识、文明当中汲取真善美的因子,塑造学生文明的人格。
人类的这两大知识系统,也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人类在认知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学科分类,体现的是知识系统的全局与部分相对而统一。各个学科既要有局部观又要有全局观,各守门户而不分离,融汇于共同的育人目标。
四、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可以概念式地呈现为:学生第一,问题教学,时间管理,生态课堂。
学生第一。从“学”而言,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教”来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互动,对立统一于培养目标、发展目标。“对立”通过外因至内因的变化达到统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再多的“条件”,如果不能作用于“根据”,就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问题教学。问题教学反映的是学与问的辩证法,也反映了人的认知规律。知与未知是一对绝对矛盾,在有限的已知上达到暂时的统一,统一又走向未知(问题),又形成矛盾。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永葆求知的渴望。
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依据是时间哲学。时间哲学是生命哲学。人是时间长河里的有限存在。活在当下就是活在瞬间。瞬间无法捕捉,但存在的生命意识可以把生命的意义、价值注入其中,所以存在就是时间里的意义、价值的存在。把握时间,就是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课堂。不论课程如何改革,不论出现多少新概念、新观念,只要具备哲学思维,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生态课堂本身其实也有一大堆哲学问题等待破解。
随机偶发性与教学目标预设、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导引、情感发动与静思安顿、灵活性与原则性等矛盾,如何审时度势,如何适度妥善处理,都是对教师的考验。掌握了辩证法,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生态课堂还需要灵感。灵感是生命力的灵性展现,也是经验的结果。所以,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一种创作;一堂成功的课,就是一件师生共同创作的优秀作品。知识、智慧与灵感,其中有心理辩证法。
五、哲学的起点
范畴是一个起点,它是哲学的概念。一般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范畴是对所有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从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到事物的一般性存在,在哲学家眼中,是两个对立的范畴:“有”与“无”;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绝对,相对;它们最终统一于物质、精神世界。
范畴是概念的概念,起点就在一般概念。
概念的划分、分类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概念之间有并列关系、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
根据概念的属性,分类学出现了。于是有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对生物的分类:门、纲、目、科、属、种;有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人们可以根据其中的规律去寻找、研究,发现新的元素。一篇文章,一次发言,一个工作计划,管理的程序、结构,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划分。
纲举目张。纲是一个集合概念,划分成为目,知识形成纲目系统,利于思考的简约化。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书的纲目,图书的归架,也是纲目。学生的知识越积越多,要梳理成为纲目,检查知识的缺漏也依靠纲目。学生怕写作文,就是不懂纲目的意义和作用。知识、思考杂乱无章,很大的原因往往出在纲目上。教学要面对文本,其中必然有关键词或核心概念,它串起了文本的脉络。文本由其内涵与外延生发,又可还原为其本身。所谓进得去、出得来,分分合合,这属于知识和学习的辩证法。
由概念到判断、推理,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学生掌握了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
学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的生活状态相当具体,从中可见他的简朴和贫寒。
在这样的境况下,自然是一心埋头读书,当然也耳听四方,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游学风行,有的想做官,有的想赚钱,颜回不为所动,孔子说这就是“仁”的表现。
在物质与精神之间,颜回选择精神,这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是“仁”的本质,而且能够坚守,可以说这才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讲“仁”,其实已世俗化了。
在这五个词中,“仁”是核心,因为有“仁”,才能维护、坚守正义、道义;因为有“仁”,才待人以敬爱的态度与行为。
“仁”是智慧的超越,又是智慧的结果;因为“仁”,有了自尊、自爱、真诚,推己及人,不欺骗,不虚妄。从关系上说,是行为规范;从品质上说,是人格修养;从社会意义与价值观上说,是达成和谐。
1984年联合国起草《世界人权宣言》,几易其稿,定稿后开头第一句话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以兄弟的精神互相对待。”
“良心”这个词是民国张彭春的贡献,他是儒家学者。西方强调理性、自由、法制、人权、个人尊严,但核心还是良心,良心就是孔子的“仁”,是普世价值观。
矛盾法则的普遍性在五个词中得以体现: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礼与非礼;智与愚;信与欺。在这些对立的关系中,凸显了人格力量、精神力量及人的社会价值的意义和作用。从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案例、故事中分析,就是分析彼此的关系、联系,最后达到本质认识。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正物质就有反物质,有光物质就有暗物质,有负电子就有正电子,一切客观世界都是物质性的。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吗?
由此可见,哲学是一切科学想象的助推器。
七、构建学科哲学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创建学科哲学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辩证逻辑思维含量,不是加重负担,而是使教学变得轻松,使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做学问的辩证法是从厚到薄。厚积薄发是做学问的重要条件。
从特殊意义上来说,教龄长了,有了丰富的积淀,理应有所提升、超越,达到哲学理性的层面。
学科哲学不是把学科教成哲学,而是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世界观、方法论视为准则,在教学实践中透视、分析、概括、提升,摆脱实用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人天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对象化,又使之成为思想工具。
除了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还要有哲学修养、哲学自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不断超越、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