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中一模地理试卷
中国十艺节2013年10月11日在山东济南(37°N,117°E)开幕,许多优秀节目成为民众的文化大餐。其中来自西藏的《纳木错之舞》以雪山、圣湖、牧民和远处漫山遍野的牛羊汇成一幅祥和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济南(37°N,117°E)位于图中的(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十艺节期间,地球运行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  )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十艺节期间有关山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济南此时昼长夜短 | B.黄河处于丰水期 | 
| C.华北平原正播种小麦 | D.济南大明湖举办元宵灯会 | 
《纳木错之舞》来自下列哪个省区?(   )

对西藏地理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高寒缺氧、光照强 | B.骆驼是传统交通工具 | 
| C.雪山冰川广布 | D.人们聚居在河谷地带 | 
读我国南方某区域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河的流向大致自东向西 | 
| B.该区域最高海拔700米 | 
| C.甲位于盆地中, 海拔低于100米 | 
| D.该区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 
按因地制宜原则,对各地的规划合理的是(  )
| A.A处开展攀岩活动 | B.B处漂流运动 | 
| C.C处建梯田,广种小麦 | D.D处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①为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属于该界线的河流是(  )
| A.乌拉尔河 | B.伏尔加河 | C.叶尼塞河 | D.鄂毕河 | 
对图中甲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集中 | B.种植业为主 | 
| C.白人集中,人口增长快 | D.旅游业繁荣 | 
关于乙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 | 
| B.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 
| C.有世界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 
| D.气候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 
读下图,判断该河主要流经(    )
| A.寒带地区 | B.温带海洋气候区 | 
| C.温带草原气候区 | D.热带雨林气候区 | 
下图为亚欧大陆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获取建筑材料难易的程度 | B.环保意识的差异 | 
| C.冬季气温的差异 | D.降水的差异 | 
对各地工农业及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南半岛城市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 | 
| B.日本工业分布在太平洋与日本海沿岸 | 
| C.我国台湾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 
| D.美国西部高山区乳畜业发达 | 
下列界线与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体一致的是(  )
①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②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③1月0℃等温线; ④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⑤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各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上述四国中,哪国拥有混血种人数量最多?(   )
| A.A国 | B.B国 | C.C国 | D.D国 | 
对上述四国自然环境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A国纬度高,长冬无夏 | B.B国岛国,资源贫乏 | 
| C.C国独占一个大陆 | D.D国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 
对各国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A国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 
| B.B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 | 
| C.C国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 | 
| D.D国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 2014年3月13日 |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评价中美关系现状。回答下列问题。中、美两国相似的地理特征是(  )
| A.河流的流向基本相同 | B.国土跨寒、温、热三带 | 
| C.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D.移民造成人口增长快 | 
对中、美两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高新技术产业对两国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 B.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 
| C.我国建立的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上海 | 
| D.湖北武汉东湖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 | 
中央四台的《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向世界展现了我国30°N沿线神奇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风景走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所示各剖面图中,与我国北纬30°沿线相吻合的是(     )

对图示区域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中国最美风景走廊西起西藏自治区,东至浙江省 | 
| B.沿线可看到大片的甘蔗林、水乡文化和黄土风情 | 
| C.沿线跨越了阶梯界限A横断山、B巫山 | 
| D.沿线穿越了神奇的雪域高原和湿热的红土地 | 
关于长江流域生态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源头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萎缩 | B.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 
| C.下游河道弯曲,易发水灾 | D.上游水污染最严重 | 
对图示4区域的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 A.区域1受北部秦岭的阻挡,冬季较温暖 | 
| B.区域2濒临东海和南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 
| C.区域3是我国美丽富饶的宝岛,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 
| D.区域4有“东方明珠”之称,京九铁路到达该地 | 
下图所示甲地区是我国某大型混合型饮料企业的番茄原料主产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企业选择甲地作为番茄生产基地考虑的优势条件(  )
| A.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 B.临近城市,铁路交通便利 | 
| C.劳动力充足,技术装备先进 | D.光热充足,原料品质优良 | 
图中甲地南面的乙山脉应是(    )
| A.昆仑山 | B.天山 | C.祁连山 | D.阴山 | 
请将下列图片与相对应的区域气候类型和位置对号入座。
①温带大陆东部    ②赤道附近    ③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     ④极圈以内
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    )
(2)中亚地区盛产棉花,可以大力发展纺织及相关产业。                  (    )
(3)通过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可将中亚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三角洲。        (    )
(4)受气候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中亚地区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    )
(5)中亚的地势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河流多为内流河,水源不丰。        (    )
(6)中亚地区农作物多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    )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区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经济,并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商品粮基地是指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
(1)参照文本框中对A省区的描述,在空白框中完成对B省区的描述。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两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
|  | 优势条件 | 灾害 | 
| 东北三省 |  |  | 
| 华北平原 |  | 
(3)针对华北平原农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请帮助当地的人们出谋划策。
(4)东北三省与华北平原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什么东北三省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5)根据图文资料,解释东北人夏季户外活动时间比其他季节长的原因。(2分)
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先后开辟了通向印度和古罗马(今埃及)的航线,使华夏文明远播海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广州某学校的夏令营假期乘坐游轮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追寻先人的足迹,感受沿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下面是摘抄张明同学的旅行日记片段,请根据日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张明看到的海峡和其连接的大洋名称填写在图中适当位置。
(2)请你说明b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3)这些巨型轮船满载的货物最有可能是什么?你的猜测理由是什么?
(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红海形成的原因,并预测红海未来的变化趋势。
(5)请你根据下面的图表信息,准确描述非洲动物大迁徙的过程,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