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是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 D.氮气用作保护气 | 
在公园内能闻到花香,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 B.分子间有间隔 | 
| C.分子在不断运动 | D.分子分裂成原子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 B.取用固体粉末 | C.稀释浓硫酸 | D.点燃酒精灯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 
|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 C.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 
|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 
用下图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
| A.能杀菌消毒 | B.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 
| C.能得到纯水 | 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作用 | 
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8 | B.10 | C.8 | D.2 | 
下列物质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A.Mg | B.Fe2O3 | C.NaOH | D.CaCO3 | 
pH是水质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水样酸性最强的是
| A.pH=1.3的工业废水 | B.pH=4.5的雨水 | 
| C.pH=7.0的蒸馏水 | D.pH=7.3的矿泉水 |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 A.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 B.插入燃着的木条 | 
| C.闻气体的气味 | D.倒入澄清石灰水 |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盐作调味品 | B.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 
| C.碳酸氢钠作发酵粉 | D.甲醛用于浸泡食用的海产品 | 
区别下列物质选用的试剂或进行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固体——水 | B.稀盐酸和食盐水——无色酚酞溶液 | 
| C.浓盐酸和水——闻气味 | D.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观察颜色 | 
下列关于醋酸(C2H4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三种元素组成 | B.由8个原子构成 | 
|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D.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 
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其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广口瓶内盛放的药品 | 用途 | 
| A | 浓硫酸 | 干燥氧气 | 
| B | 水 | 收集氧气 | 
| C | 氢氧化钠溶液 | 除去H2中混有的CO2气体 | 
| D | 石灰水 | 检验CO2气体 | 
适当提高蔬菜大棚内CO2的浓度,可增大农作物中葡萄糖(C6H12O6)的含量。这一过程可表示为: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下列关于该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C6H12O6 + 6H2O + 6O2。下列关于该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涉及到三种氧化物 | B.葡萄糖属于糖类 | 
| C.适当提高CO2浓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 D.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 
|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45 g甲、乙, 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 C.40℃时,将10%的甲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 D.40℃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向一定量的锌中加入稀盐酸 |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D.将水通电 一段时间 | 
|  |  |  |  | 
欲测量久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a 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
| 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 mL气体 | 
| B.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1 g | 
| C.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 g固体 | 
| 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 g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膳食合理、营养均衡是健康的基本保证。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填序号,下同)。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    (填“元素”或“分子”),缺钙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填“骨质疏松”或“贫血”) 。
A.蔬菜            B.牛奶            C.米饭 
(2)塑料滑板主要由塑料、钢、玻璃纤维(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铝合金等材料制成,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3)乙醇汽油是将乙醇与汽油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在水、铜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2)“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其中碘的化合价是    。
(3)在一密闭容器中,某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反应后容器内的物质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③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 A.元素种类 | B.原子质量 | C.分子种类 | D.分子个数 | 
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得到的生铁可炼成钢。下列关于生铁和钢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都属于铁的合金        B.都属于混合物       C.都属于金属材料
(3)目前世界上有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下图是从海水提取镁并获得氯气(Cl2)的示意图:
① I中加入的试剂甲可能是    。② II中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③ IV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区分软水和硬水的试剂是    。
(2)采用如图所示的“淡化膜渗透法”淡化海水,淡化膜能使水分子通过,其他离子不能通过。这一淡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将一包含有氯化钠、氯化钙和泥沙的混合物,通过如下操作可得到氯化钠。
【资料: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
①操作I的名称是    ,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②若用溶液B配制100 g16%的氯化钠溶液,主要步骤是:计算(需再加入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是    、    )、称量、量取、    、装瓶贴标签。
初中常见的6种物质A~F,由H、C、O、Na、S、Ca、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1)常温下,固体A与液体B反应,无气泡冒出,该反应在生活中可用于加热食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固体C常用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CO2。则C的溶液的pH    7(填“<”、“>”或“=”),CO2不能用固体C干燥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固体D久置于空气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E的溶液,得到黄色溶液,同时有气泡冒出。该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4)向F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E中的一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变化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一定减少
b.F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F可能是Ca(OH)2,加入的物质可能是Na2CO3
d.向上述浊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A                               B                         C 
(1)仪器a的名称是    ,A中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
(2)B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化学性质。
|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  | ①向外拉注射器1 | 气球1微微鼓起, 注射器1中溶液变浑浊 | 
| ②将注射器2中的液体推入瓶中 | 气球1继续微微鼓起, …… | |
| ③打开K,将气球2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倒入瓶中后, 关闭K | 气球1继续变大, …… |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补全步骤②中的现象:    。
(3)补全步骤③中的现象:    ,其中“气球1继续变大”的原因是    。
(4)通过本实验能验证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
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 实验装置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实验Ⅰ 实验Ⅱ | 实验I、II中均观察到:白色固体逐渐减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在实验过程中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2CO3的试管变热,盛NaHCO3的试管变冷。
【提出问题】两个实验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Na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而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有不足之处。
【设计实验】乙同学欲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别向盛有0.5 g Na2CO3固体、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 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t1
②静置,测量温度t2
③分别加入10 mL 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t3
【实验记录】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  | t1/℃ | t2/℃ | t3/℃ | 
| Na2CO3 | 23.3 | 20.0 | 23.7 | 
| NaHCO3 | 18.5 | 20.0 | 20.8 | 
【分析与结论】
(1)甲同学猜想的不足之处是    。通过步骤①得到的结论是    。
(2)通过步骤②和③得到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反思与评价】
老师指出乙的设计仍存在不足,并补充做如下实验:向盛有10 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 mL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盐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过程 
B.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实验Ⅰ和Ⅱ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溶解和稀释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