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拉面条 | B.磨豆浆 | C.切黄瓜 | D.酿米酒 | 
调味品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面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盐 | B.蔗糖 | C.味精 | D.芝麻油 |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 B.分子的质量很小 | C.分子之间有间隔 | D.分子可以再分 |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做法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
| A.燃煤发电 | B.燃放烟花爆竹 | C.焚烧垃圾 |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 
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 A.生活常识 | B.物质鉴别 | 
| 硬水与软水——观察颜色区别 人体缺钙元素——甲状腺肿大 | 食盐与亚硝酸钠——品尝味道 氮气与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 
| C.安全常识 | D.“一定”与“不一定” | 
| 长时间堆放的柴草——要不时翻动 进入陌生的溶洞前——先做灯火实验 |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 A.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 
|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并关闭阀门 | 
| C.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救 | 
| D.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 C.反应前后天平示数不相等,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 D.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都属于合成材料 | 
| B.生铁和钢都属于合金 | 
| C.稀盐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属于纯净物 | 
| D.赤铁矿、大理石和空气等物质都属于混合物 | 
从以下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 
|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了改变 | 
| C.反应前甲、乙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 
|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下列关于C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2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 | B.C2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 C.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 | D.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 
| A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稀盐酸 | 
| B | CaO | CaCO3 | 高温灼烧 | 
| C | CO2 | CO | 点燃 | 
| D | 稀盐酸 | 稀硫酸 | 加适量Ba(NO3)2溶液,再过滤 |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 
| C.可能只有甲烷 |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 
在以下的“四连环”图中,每环代表一种物质,相连环间所代表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下表的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  | A | B | C | D | 
| 甲 | Cu | HCl | O2 | Na2CO3 | 
| 乙 | HCl | NaOH | CO | HCl | 
| 丙 | Fe2O3 | CaCO3 | Fe2O3 | NaOH | 
| 丁 | Mg | NaCl | HCl | H2SO4 | 
 
 
(5分)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食品保鲜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填充保护气。真空包装的目的是                 ;
(3)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 每100g含有营养成分 | 糖类 | 油脂 | 蛋白质 | 维生素C | 钙 | 镁 | 钠 | 锌 | 
| 7.6g | 7.8g | 7.4g | 18mg | 201mg | 18.2mg | 30.8mg | 8.1mg | 
①人类从食物中摄入的六大类主要营养素,上表出现了         类;
②维生素C可溶于水,向其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                 。
(6分)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
图1                   图2                    图3
(1)图1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 最外层电子数         B. 内层电子数          C. 电子层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           、          ;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分)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 温度/℃ | 20 | 30 | 50 | 60 | 80 | |
| 溶解度/g | K2CO3 | 110 | 114 | 121 | 126 | 139 | 
| KNO3 | 31.6 | 45.8 | 85.5 | 110 | 169 | 

(1)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溶解度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
(3)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碳酸钾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使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将烧杯②中溶液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增大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增大
(5分)家用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主要含有磷酸二氢铵)来灭火的,灭火器的罐体有铝合金和铁质的,前者的使用年限约是后者的6倍。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             (填化学式);
(2)磷酸二氢铵(NH4H2PO4)溶于水时与NH4N03相似,会出现明显的     (填“升温”或“降温”)现象;
(3)NH4H2PO4在灭火时的作用之一是:它受热分解后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灭火原理是             ;
(4)为了变废为宝,报废灭火器中的NH4H2PO4可作为       (填写字母标号)使用。
| A.氮肥 | B.磷肥 | C.钾肥 | D.复合肥料 | 
(5)用化学知识解释,两种罐体的使用年限为什么不同?
(4分)小明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①实验一中,小明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
②实验二中,若出现                      现象,可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图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①图中标出的物质中,属于碱类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②该流程图所标出的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        ,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捕捉室”中发生的的化学方程式为              ,整个“捕捉”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和        。
(9分)老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时指出很多反应可以归纳,如: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等与盐酸反应时生成物中都含有氯化钙和水。同学们兴趣很高,也进行了归纳:
(1)甲物质与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物中有CuSO4和H2O,则甲物质可以是    和      
(请填写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写出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A﹣H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蓝色沉淀,A、E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F、H为黑色固体。他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①C的化学式是                  ;
②写出反应写出反应A E的化学方程式                        ;
E的化学方程式                        ;
③写出反应E→G的化学方程式                                。
(11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
(1)仪器①的名称为            ;仪器②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上述     装置(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的方程式是                      。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      、过滤和蒸发结晶,用到的蒸发装置是      ,(填序号),还必须用下列玻璃仪器组合中的    (填序号)才能完成实验。
①漏斗、烧杯、玻璃棒    ②滴管、量筒、试管    ③集气瓶、表面皿、广口瓶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      (填序号)。
若配制过程中,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其他操作均规范,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或“<”,或“=”)5%。
(10分)市售珍珠粉的价格相差很大,但其外观、手感都没有明显差异,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的成分有何不同呢?实验小组同学展开探究。
【查找资料】
①优质珍珠粉直接由贝科动物体内珍珠加工而成,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碳酸钙等。
②廉价珍珠粉由“贝壳粉”加工而成,贝壳加工过程中会用到氢氧化钠,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③珍珠粉中除碳酸钙外,其它成分均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④氨基酸大部分能溶解于水,遇到浓硝酸并加热会呈现黄色或黑色。
⑤碳酸钙与浓硝酸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的区别可能在于:
①廉价珍珠粉含有              ;
②廉价珍珠粉不含氨基酸;
③碳酸钙含量不同。
【实验探究】
| 实 验 内 容 | 现 象 | 结 论 | 
| (1)分别将少量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滴加       。 | 廉价珍珠粉的上层清液变红,优质珍珠粉的溶液没有变色 | 猜想①成立 | 
| (2)分别将少量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过滤, ,加热。 | 优质珍珠粉的溶液有黄色出现,局部变黑,廉价珍珠粉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 猜想     成立 | 
(3)分别将一定质量的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烧杯中,再逐滴加入14.6%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直至恰好完全反应。数据记录如下:
|  | 优质珍珠粉 | 廉价珍珠粉 | 
| 珍珠粉的质量 | 100g | 100g | 
| 加入盐酸的质量 | 460.0g | 500g | 
| 烧杯中最终物质的总质量 | 520.0g | 558.2g | 
①处理数据时,小明提出了如下思路:用加入盐酸的质量乘以盐酸的质量分数,求出反应的盐酸中的溶质质量,进而利用化学方程式                          (填写反应方程式)求出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
你认为小明的思路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②处理数据后,得出结论:廉价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含量高于优质珍珠粉。
(4分)治疗H1N1流感病毒的良药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下图为莽草酸理化性质的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莽草酸物质中,共有      种元素,其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图中序号);
③87克莽草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       g。
(7分))课外活动时,同学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测定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化学方法】向一定量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得到2.87g氯化银固体,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经多次实验测定,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2)【物理方法】取一定量该溶液进行蒸发,测量实验数据如下:
| 蒸发皿的质量(g) | 25.0 | 
| 蒸发皿+食盐溶液(g) | 45.0 | 
| 蒸发皿+食盐晶体(g) | 27.4 | 
| 数据处理 |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若化学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则物理方法测定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A.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B.所取氯化钠溶液质量较大
C.蒸发时出现少量晶体时就停止加热
D.实验后未将玻璃棒上的白色固体移入蒸发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