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师推荐历史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是 ( )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 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 |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 B.两种制度设想 | 
| C.政治谈判形式 | D.加强联系手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①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②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③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④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 C.民族区域自治 | D.“入联公投” | 
据统计,197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仅为0.77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1616倍。这组数据
| A.反映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 B.说明两岸已遏制住“台独”势力 | 
| C.表明两岸尚未通航、通邮 | D.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实现 | 
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主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 
|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 
| D.祖国统一,众望所归 | 
“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来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 
|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 
|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 
|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 
“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添新彩。”诗中的“喜事”是指
| A.香港回归 | B.澳门回归 | 
| C.香港、澳门回归 | D.台湾和大陆联系加强 |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 | 
| B.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 | 
| D.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 
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具活力。”这些评论说明了
| A.“求同存异”的历史影响 | B.“一国两制”构想的生命力 | 
|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 
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我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 A.改革开放 | B.“一国两制” | 
| C.八项主张 | D.民族区域自治 | 
历史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它是邓小平的天才设想”、“它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学们是在评价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 
| C.制度“一国两制”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举措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是
| A.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B.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 C.农业集体化 | D.“一国两制” |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