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初中毕业会考一模化学试卷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 B.西瓜榨汁 | C.铁丝弯曲 | D.酒精燃烧 |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MnO2 | B.NaCl | C.NaOH | D.H2SO4 |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使用节水型马桶 | B.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 
|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 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磷肥的是
| A.K2SO4 | B.CO(NH2)2 | C.NH4NO3 | D.Ca(H2PO4)2 | 
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 B.分子在不断运动 | 
|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下列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一段时间后,质量明显减少的是
| A.氢氧化钠 | B.浓硫酸 | C.浓盐酸 | D.碳酸钙 |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纯棉帽子 | B.塑料盆 | C.不锈钢餐具 | D.玻璃杯 | 
火星的土壤呈弱碱性。如果火星具备作物生长的条件,则下列作物适宜在火星种植的是
| 作物 | 茶树 | 棉花 | 水稻 | 甘草 | 
| 适宜生长的pH | 5.0~5.5 | 6.0~6.8 | 6.0~7.0 | 7.2~8.5 | 
A.茶树 B.棉花 C.水稻 D.甘草
锰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 B.核内中子数为25 | 
| C.核外电子数为30 | D.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 B.闻气体的气味 | C.稀释浓硫酸 | D.加热液体 |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 B.插入燃着的木条 | 
| C.闻气体的气味 | D.倒入澄清石灰水 |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食盐 | B.烧碱 | C.生石灰 | D.硝酸铵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2P+5O2  P2O5 | B.H2SO4 + NaOH  NaSO4 + H2O | 
| C.CO2 + 2NaOH  Na2CO3 + H2O | D.2KMnO4  K2MnO4 + MnO2 + O2 | 
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 C.盐酸用于除铁锈 | 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 
三氧化铬(CrO3)常用于金属镀铬。工业上用重铬酸钠(Na2Cr2O7)制造三氧化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r2O7+X  2CrO3+Na2SO4+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2CrO3+Na2SO4+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H2S | B.SO2 | C.H2SO4 | D.H2SO3 |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加肥皂水搅拌 | 
| B |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 
| C | 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工业上用甲、乙制备化学肥料丙,同时有丁生成。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甲的化学式为NH3            ②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③丙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7:1   ④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7:44  
| A.①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下图所示的循环体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②该过程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③该体系有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氢气  ④该技术有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⑤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
|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C4H5O5Na)。每日食用6 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与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之比为
| A.6:5 | B.71:266 | C.104:39 | D.39:104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素。
①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蛋白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米饭               B.西红柿                 C.牛肉 
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________元素。
(2)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下列食品因有毒而不能食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葡萄酿制的酒                      B.花生油炒的菜
C.甲醛浸泡的海产品                  D.霉变的大米、花生  
(3)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煤、      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
②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成分之一,其俗称是      。
(2)次氯酸钠(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两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

图1                                        图2                     
图1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氯化钠是由      (选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由此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密切相关。
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      性。
(2)下图实验中,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mL时,试管2中气 体体积约为      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 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 g水的A、B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20℃      t℃(填“>”、“<”或“=”)。
 20℃时,对A试管进行如下操作,最终A试管中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加少量水                 b.加入少量甲物质 
c.升温到40℃              d.蒸发部分溶剂,恢复到20℃
 e.加入少量40℃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
金属材料在国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改装前的“辽宁舰”锈迹斑斑,钢铁锈蚀主要是铁与      作用的结果。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比铁活动性强的金属。小明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两个实验:
①实验1中,小明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
②通过实验2,可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FeSO4,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回收重要物质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所示流程。 
 
该回收流程中:固体A的成分是      ;含铁元素的物质(污水除外)有     (填字母序号)。
甲、X、Y、Z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请根据下列叙述回答问题。
(1)若甲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气体单质,则甲是      。
(2)若甲既可以作气体燃料,又可以用作还原剂冶炼金属铁。则甲的化学式是      ;用其还原氧化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3)若甲可以由Y与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得,且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Y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 B.甲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质,所以需密封保存 | 
| C.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甲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最终为无色,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 
| D.将少量Y加到甲的饱和溶液中,溶液变浑浊,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一定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或E。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B中盛放的试剂是      。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淀粉、食盐、纯碱、泡打粉、去污粉和部分变质的熟石灰6种固体物质。老师从中取出任意3种并编号,让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确认分别为哪种固体。
【查阅资料】
1.该去污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钙
2.该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3.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准备】
为顺利完成任务,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预备实验。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  |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 淀粉 |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 | 无明显现象 | 
| 泡打粉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实验过程】
小组同学对老师提供的三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  |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实验3 取实验1上层清液,加入3滴酚酞溶液 | 
| 固体Ⅰ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 
| 固体Ⅱ | 固体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 固体Ⅲ | 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得出结论】
1.固体Ⅱ、Ⅲ加水形成的溶液pH      7 (填“>”、“<”或“=”);
2.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知,固体Ⅰ是      ,固体Ⅱ是      。
3.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固体Ⅲ不能确定。请你设计确认该固体的实验方案      。
【实验反思】
检验和鉴别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面对多种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上述实验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