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根据下表中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气温℃ | -12 | -6 | 2 | 9 | 16 | 21 | 26 | 25 | 16 | 8 | 1 | -7 | 
| 降水(毫米) | 6 | 8 | 23 | 50 | 62 | 95 | 196 | 173 | 76 | 36 | 16 | 13 | 
 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季风气候 | 
| C.热带大陆性气候 | D.温带海洋性气候 |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 A.欧洲西部 | B.非洲北部 | 
| C.亚洲东部 | D.南美洲南部 | 
读“亚洲地图”,下面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类型单一 | 
| B.地形类型单一 | 
| C.因为死海为最低点,河流多注入死海 | 
| D.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经济差异大 | 
读“东亚部分地区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③一线,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
| A.递减 | B.先增后减 | 
| C.递增 | D.先减后增 | 
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 B.地形因素 | 
| C.海陆因素 | D.洋流因素 | 
读“中南半岛及其气温和降水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南半岛位于
| A.西南亚 | B.中南亚 | 
| C.南亚 | D.东南亚 | 
图中河流流向大多是
| A.由西南向东北 | B.由北向南 | 
| C.由南向北 | D.由西北向东南 | 
该岛不适宜大面积种植
| A.甘蔗 | B.水稻 | 
| C.温带作物 | D.热带作物 | 
下图表示某国东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 A.中国 | B.日本 | 
| C.印度 | D.俄罗斯 | 
读“沿60°N纬线俄罗斯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西欧平原 | B.②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 
| C.③是中西伯利亚高原 | D.④是东西伯利亚山地 | 
关于俄罗斯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乌拉尔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 
| B.国土的四分之三位于亚洲,但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 | 
| C.西西伯利亚平原上的伏尔加河向西注入大西洋 | 
| D.矿产资源丰富,但因气候寒冷,森林资源贫乏 | 
读“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货运以管道和内河运输为主 | 
| B.管道主要运输石油、煤和天然气 | 
| C.客运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 | 
| D.航空、内河、海洋航运都不发达 | 
下列河流中与其他三条河流注入的海洋不同的一条是
| A.长江 | B.黄河 | 
| C.湄公河 | D.恒河 | 
读“北美洲地形图”,亚洲和北美洲共同具有的地理特征是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 B.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部低 | 
| C.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 
| D.缺失热带雨林气候 | 
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乘狗拉雪橇的是
| 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 
| B.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 
| C.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 | 
| D.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达雅克人 | 
读“世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大部分位于   半球(东、西)   半球(南、北)。
(2)从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地处         带。
(3)亚洲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      洋;西北与   洲相邻;西南与    洲相邻,其分界线是          运河;东北隔          海峡与    洲相望。
读下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的海啸,并引发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
(1)写出此次地震震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       ,       )。
(2)日本著名工业区B          工业区和C京滨工业区分布的共同点是:
                                     。地震发生时这两大工业区震感强烈。
(3)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救援队于3月19日前后陆续结束搜救工作回国,来自澳大利亚的
救援队回国时,该国的季节为     季。
(4)日本火山多,分布广。          是其中一座最著名的火山,先后多次喷发。
(5)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      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是              的典型。
(6)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  
(7)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