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高淳区七年级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贵州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的是
| A.元谋人 | B.北京人 | 
| C.河姆渡人 | D.半坡人 | 
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学习。他学习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 
| B.春秋五霸 | 
| C.战国七雄 | 
| D.秦灭六国 | 
《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这里的“李王”是指
| A.李冰 | B.李斯 | 
| C.李春 | D.李耳 |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今天的汉字最早源于
| A.甲骨文 | B.金文 | C.大篆 | D.小篆 | 
下图是某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块匾额。匾额题字中“仁”的思想源自哪一学派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法家 | 
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修长城 | B.统一文字 | 
| C.焚书坑儒 | D.统一度量衡 | 
“冠军”的典故源自霍去病。十七岁时,他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给他这一封号的是
| A.齐桓公 | B.孝文帝 | 
| C.晋文公 | D.汉武帝 | 
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 B.商鞅变法 | 
|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 D.百家争鸣 | 
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 B.巨鹿之战 | 
| C.官渡之战 | D.赤壁之战 | 
“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春秋 | B.战国 | C.秦 | D.东汉 | 
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 
|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 
|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 
|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 
|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被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祖统治初期 | B.唐高宗统治时期 | 
| C.武则天统治时期 | D.唐玄宗统治前期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某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生活在
|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 C.北宋宋时期 | D.南宋时期 | 
641年,文成公主由唐大臣护送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的联系。当时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 B.唐高宗 | 
| C.唐太宗 | D.唐玄宗 | 
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
| A.张骞 | B.玄奘 | 
| C.鉴真 | D.郑和 | 
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像,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A.李白 | B.杜甫 | C.白居易 | D.苏轼 | 
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①阎立本 ②颜真卿 ③吴道子 ④柳公权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④ | D.③④ | 
唐玄宗时期,应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A.玄奘 | B.鉴真 | 
| C.晁衡 | D.崔致远 | 
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的是
| A.李白 | B.杜甫 | 
| C.白居易 | D.王维 |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 A.对外交往频繁 | B.文学艺术璀璨 | 
| C.民族战争不断 | D.商品经济发展 | 
《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 
|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 
| D.元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2)读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流经苏南的那段运河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13分)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图一北宋“交子”  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2)图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3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l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