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八年级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下面是小红在复习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 A.夏朝 | B.商朝 | C.东周 | D.西周 | 
以下汉朝时期四位皇帝按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高祖   ② 汉武帝   ③汉景帝   ④光武帝
| A.③①②④ | B.③④①② | 
| C.①③④② | D.①③②④ |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晋 | B.齐 | C.楚 | D.秦 | 
某班同学排练了“商鞅变法”历史课本剧,下面四个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 
|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 
右边是某皇帝的施政要点,它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商鞅变法 | 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 
| C.汉武帝的大一统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 B.贞观之治 | 
| C.开元盛世 | D.文景之治 | 
历史上,哪一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
| A.春秋战国时期 | B.秦朝 | 
| C.西汉 | D.魏晋时期 | 
小明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大运河”、“贞观之治”、“科举制度的创立”、“文成公主入藏”和“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一位南宋读书人书房的陈设,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是
| A.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 | B.墙上挂着隶书撰写的书法作品 | 
| C.桌上摆着司马迁写的《史记》 | D.桌上摆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 
下列关于《马关条约》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开始 |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右图标语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 C.卢沟桥事变爆发 | D.台儿庄战役胜利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 A.长征胜利 | B.西安事变 | 
| C.重庆谈判 | D.渡江战役 | 
右边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 
|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 
|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 
|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 
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又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 B.土地改革 | 
| C.抗美援朝 | D.制定宪法 | 
新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
| A.建立特别行政区 | B.实行“求同存异” | 
| C.实行西部大开发 |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下表是“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人均产量比较表”。面对表中所示的状况,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人均产量 | 中国(1952年) | 美国(1950年) | 印度(1950年) | 
| 钢产量 | 2.37公斤 | 538.3公斤 | 4公斤 | 
| 发电量 | 2.76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贯彻“八字方针”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落实改革开放政策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三大改造完成后 | B.大跃进运动时期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读右图,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 C.“一五”计划的实施 | 
|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 
| C.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逐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 B.新中国成立 | 
| C.十一届三中全会 |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下表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代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 粮食产量 | 5.02亿公斤 | 5.70亿公斤 | 7.15亿公斤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 B.中共十三大 |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五大 | 
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首先开放的是
| A.经济特区 | B.沿海开放城市 |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 D.内地 | 
四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  | 
| (1)约前256年~前251年,①  担任蜀郡守,修建② ,使成都平原成为“③ ”。 | (2)四川成都武侯祠是纪念④ 时期  ⑤ (国名)丞相诸葛亮的祠宇。 | 
|  |  | 
| (3)该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现实主义诗人⑥   的故居。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⑦“  ”。 | (4)上图是⑧  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⑨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⑩    。它比欧洲同类事物早出现600多年。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十多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在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是谁?(2分)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1分)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1分)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是怎么理解这名话的?
(3)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以及口号。 (3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1)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与党和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该措施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为该措施的顺利执行准备了条件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2)材料二中,我国1962年的粮食人均产量比1957年低,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有关?而1980年以后的粮食人均产量迅速增加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首先是在哪里实施的?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简表(部分年份)
|  | 1978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0年 |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24 | 20370 | 102398 | 421368 |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 343.4 | 1826 | 7073 | 28762 | 
(3)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召开的哪两次会议?它们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