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4届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上学期终结性检测化学试卷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元素 | B.原子 | C.分子 | D.单质 | 
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 
| C.电子数不同 |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 
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 B.称量固体 | C.检查气密性 | D.加热液体 |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 B.红磷 | C.蜡烛 | D.铁丝 | 
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 A.蒸发皿 | B.玻璃棒 | C.烧杯 | D.量筒 | 
201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植树造林,绿化家园 | B.露天焚烧秸秆和垃圾 | 
| C.工业“三废”达标后排放 | 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 | 
镁有“国防金属”的美誉。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为12 | B.核外电子数为 24 | 
| C.元素符号为Mg | D.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 
纳米级材料TiOx能有效去除因装修带来的多种有害气体。已知在TiOx中Ti的化合价为+4,则x为
| A.1 | B.2 | C.3 | D.4 |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最好方法是
| A.带火星的木条 | B.燃着的木条 | C.紫色石蕊试液 | D.澄清的石灰水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 C.液氮用作冷冻剂 |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 
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 C.碘分子体积变小 |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C + O2  CO2 | 
| B.4Fe + 3O2  2Fe2O3 | 
| C.HgO  Hg+ O2↑ | 
| D.C2H5OH +3 O2  3H2O + 2CO2 | 
物质X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上用三氧化二锑(Sb2O3)生产X的化学方程式为:
Sb2O3+2H2O2=X+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SbO2 | B.Sb2O5 | C.HSbO3 | D.H3SbO4 |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CO2不能燃烧 | B.CO2不支持燃烧 | 
| C.CO2密度比空气大 |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 | 
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
下表所示。
| 物 质 | X | Y | Z | Q | 
| 反应前质量/g | 8 | 3 | 40 | 5 |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 | 8 | 2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1
B.反应中的X、Z的质量比为1:4
C.Y、Q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一定为1:1
D.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仍有四种物质
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 
| B.用MnO2来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 
| C.用过滤的方法将浑浊的水变为澄清的水 | 
| D.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 A | B | C | D | 
|  |  |  |  | 
| 向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 |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向盛有一定量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 
如图为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加碘低钠盐的相关说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加碘低钠盐属于混合物 | 
| B.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 | 
| C.400g加碘低钠盐中含有碘酸钾16mg | 
| D.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5g加碘低钠盐,则每天摄入钠元素的质量约 | 
1.38 g。
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2)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甲醇(CH3OH)是一种生物质能燃料,它是无色、略带酒精味的液体,易燃,有毒,密度比水小,能与水相混溶。其中属于甲醇物理性质的是                   。
(4)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5)过多的CO2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使用清洁燃料氢气 | 
| B.开发燃煤新技术充分利用燃料 | 
| C.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 
| D.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1)生活中的“水”有很多种。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河水 | B.自来水 | C.蒸馏水 | D.矿泉水 | 
(2)家用净水剂中通常使用     净水,这种物质既能吸附一些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又可粗略去除一些不溶性杂质。
(3)如图为电解水的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4)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氯碱工业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制取烧碱(NaOH),同时还生成氢气和氯气(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
(1)在汞、水、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2)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水分子           ,3个氮原子     。
(3)乙基雌烯醇是一种参赛运动员禁用的兴奋剂,其化学式为C20H32O。乙基雌烯醇由       种元素组成,分子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已知:A和B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和D,各物质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 A.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 
| 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 
| C.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B和C | 
| D.若反应后生成1.8gD,则生成C的质量为8.4g | 
E.B与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 A | B | C | D |  | 
|  |  |  |  | 
某同学在四个烧杯中分别做氯化铵(NH4Cl)溶解实验。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回答
问题。
| 烧杯序号 | 温度/℃ | 水的质量/g | 氯化铵质量/g | 溶液质量/g | 
| ① | 20 | 100 | 20 | a | 
| ② | 20 | 100 | 40 | 137.2 | 
| ③ | 40 | 100 | 40 | 140 | 
| ④ | 60 | 100 | 50 | 150 | 
 
(1)a为      。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g,
(3)将烧杯①所得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要加水       g。
(4)上述烧杯中的溶液不能确定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填烧杯序号)。
(5)若使烧杯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可继续    (填字母序号)。
A加水;B加入少量氯化铵;C恒温蒸发部分溶剂;D升温到40℃;E.加入100g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再恢复至20℃
A、B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分别由H、C、O、Cl、Ca、Mn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用下图装置(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若在I中加入一定量固体A和液体B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发现Ⅱ中有气泡冒出。则A、B可能为(至少写出符合要求的2组物质)
| A |  |  |  | 
| B |  |  |  | 
友情提示: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名称或俗称。
(2)若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Ⅱ中液面上升,且溶液由浑浊变澄清。则Ⅱ中原液体是  ,整个实验过程中,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不选择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所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或      。主要的实验步骤有:①加热 ②装药品并固定
试管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停止加热 ⑥将导管从水
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   (用序号表示)。
某化学小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①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将红磷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_。
(2)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氢氧化钠)。
小资料:四硫化钠(Na2S4)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硫(S)和易溶于水
的氢氧化钠。
【实验过程】
①取足量的四硫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1所示)。
图1          图2
②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2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     。
③按照①和②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h1/cm | 11.0 | 11.4 | 11.6 | 
| h2/cm | 8.7 | 9.1 | 9.2 | 
 
根据第3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0.1%)。
某兴趣小组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很多因素都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于是,
同学们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  |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 MnO2的质量 | 测量数据 | 
| Ⅰ | 50.0g | 1% | 0.1g | 9 mL | 
| Ⅱ | 50.0g | 2% | 0.1g | 16 mL | 
| Ⅲ | 50.0g | 4% | 0.1g | 31 mL | 
 
【实验分析】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表格中的“测量数据”的指的是:相同时间内               _。
(3)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   (填编号)。
【实验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                      。
【交流评价】
(1)甲同学提出在上述实验中测量      同样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2)乙同学提出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反思】
除了上述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外,      _(写一种)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你的实验方案是                                  。
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气体主要有NO和NO2,它们污染环境,可用氨气(NH3)除去。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 NO + NO2催化剂 2N2 +3H2O。若反应后得到56g N2,理论
上消耗氨气多少克?


 2CuSO4 + 2H2O)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其中含溶质98 g)与铜恰好完全反应,假设硫酸不和其他杂质反应,求反应后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精确到0.1%)
2CuSO4 + 2H2O)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其中含溶质98 g)与铜恰好完全反应,假设硫酸不和其他杂质反应,求反应后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