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届上海市黄埔区中考一模(期末)化学试卷
壹佰元人民币的防伪油墨中含有MgF2,其中F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 B.+2 | C.﹣1 | D.﹣2 | 
充满空气的容器含氮气8L,据此推断该容器的体积约为
| A.10L | B.15L | C.20L | D.12.8L | 
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热器取暖 | B.光合作用 | C.水利发电 | D.太阳能供热 |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2Mg+O2  2MgO | B.2NaOH+H2SO4  Na2SO4 +2H2O | 
| C.H2CO3  CO2↑+ H2O | D.Fe + 2HCl  FeCl2+ H2↑ | 
定向爆破常伴有的反应:2Al+Fe2O3 Al2O3+2Fe,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l2O3+2Fe,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 A.Fe2O3 | B.Al | C.Al2O3 | D.Fe | 
关于“单质”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定是纯净物 | B.只含一种元素,且以游离态存在 | 
| C.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 |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数字在化学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下列数字“2”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
①2H    ②2O2   ③SO2     ④H2O    ⑤2Fe  
| A.③④ | B.①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 B.加热,白糖全部溶解 | 
|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说法正确是
| A.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 
| B.雾霾使空气中增加大量可吸入颗粒 | 
| C.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可起到杀菌作用 | 
| D.单层无纺布口罩过滤孔径在10微米可防霾 | 
加热试管前需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物质加热要先预热试管,这些操作共同目的是
| A.使试管受热均匀 | B.防止试管破裂 | 
| C.有利于反应进行 | D.加热时温度高 | 
魔术“水变红”(如下图),杯子中先涂有酚酞试剂,然后加入“水”,则加入的“水”是
| A.H2O | B.HNO3 溶液 | C.NaOH溶液 | D.NaCl溶液 | 
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检验CO纯度时,没有听到响声,表明气体已纯净 | 
| B.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着的蜡烛 | 
| C.鉴别双氧水和纯水,取样后分别加入MnO2,观察现象 | 
| D.证明氧气是否集满,只能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方法 | 
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实验中水的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 A.实验Ⅰ中水只作溶剂 | B.实验Ⅱ中水的作用是主要防止集气瓶炸裂 | 
| C.实验Ⅲ中的水作反应物 | D.实验Ⅳ中水的作用是只为了提供热量 | 
关于C、CO分别与CuO反应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都需要加热,但所需温度不同
B.反应后的导气管中气体成分一定相同
C.等物质的量的C与CO完全反应,理论上可能得到等量铜
D.C、CO都可用于冶炼金属铜
1克氯气含有n个氯原子,则1mol Cl2的分子个数可表示为
| A.71n | B.(1/71)n | C.35.5n | D.(1/35.5).n | 
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都离不开化学。
(1)食品、药物安全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Ⅰ.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二氧化钛是常见的食用白色素。二氧化钛是由       组成。
Ⅱ.食品保鲜常采用填充保护气的方法,说明该保护气具有         性质 。
(2)节能、减排、低碳是当今环保的主旋律。
Ⅰ.天然气是清洁的气体矿物燃料,写出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Ⅱ.煤燃烧时加入适当的物质,可以减少       气体的排放,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Ⅲ.研究发现氨气(NH3)完全燃烧,产物中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热。NH3的摩尔质量为         ,若氨气中含有1.806×1024氢原子,则氨气有          mol。
在化学发展史上,众多科学家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使我们学会了用“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
Ⅰ.若“ ”表示一个氮分子, 则“
”表示一个氮分子, 则“ ”表示        (填写符号)。
”表示        (填写符号)。
Ⅱ.水在太阳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可分解产生氢气。如图是水分解过程中部分微粒变化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用图中字母表示)。写出化学方程式        。
(2)拉瓦锡通过实验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此定律推断,在化学反应H2O+C CO+X,X的化学式是            。
CO+X,X的化学式是            。
下表是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100g水)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0 | 60.2 | 
 
(1)从表中可知:随温度升高氯化铵的溶解度       。
(2)60℃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0 g氯化铵,充分搅拌,可得到氯化铵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3)A烧杯是70℃时,溶剂为100g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经过如下图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Ⅰ. C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Ⅱ.70℃时,将A烧杯中的溶液恒温蒸发10 g溶剂后,析出a g固体,再继续恒温蒸发30g溶剂,则析出固体b克,则b克        3a 克(填“<、≤、>、≥或=”)。
Ⅲ.有关三个烧杯中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B烧杯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A、B、C烧杯中的溶液在变化过程中,溶解度一定改变
c.由60℃降温至50℃时溶液质量一定减少
d.降温至6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e.降温至30℃,烧杯中一定有NH4Cl晶体析出
煅烧石灰石方法可用于测定石灰石中CaCO3 含量。右图是某种石灰石煅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曲线图。(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写出计算过程)
(1)写出石灰石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2)该石灰石中CaCO3的物质的量是       mol。
(3)该石灰石中CaCO3 质量分数是       。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装置B是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中有      处错误。如果装置B改装成简易启普发生器,除了把单孔塞换成双孔塞、试管内添加带孔的塑料隔板外,还必须从仪器盒中选择               (写名称)。
(3)药品盒中药品颜色呈黑色的是          (写化学式)。某些化学反应能在A装置中进行,从药品盒中挑选相关的药品放入A装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为了检验久置的生石灰固体成分,现进行以下实验。 
       
(1)步骤一:为了检验试剂瓶中氧化钙是否存在,依据氧化钙在水中是       (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温度计测量,整个实验过程中至少需要测定温度      次。初步结论:该样品中氧化钙存在。
(2)对步骤一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操作,该操作的名称是      。
(3)步骤二:测得溶液pH>7,能否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简述理由:         。
(4)步骤三:蒸发皿中加入试剂A是     ,蒸发皿中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生石灰变质成该物质的过程     。
草酸(H2C2O4)是一种有机物,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另外二种氧化物。某校兴趣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常用        试剂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水。
(2)对分解产物中的另外二种氧化物进行假设和验证:(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
| 假设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 假设一: 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 现象是 | 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 
| 假设二: 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 A中的现象是 | 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写出A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下表是根据“假设二”设计的甲、乙两套实验方案,请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
| 方案 | 步骤 | 不足 | 
| 方案甲 | 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 |  | 
| 方案乙 | 先点燃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 |  | 
 
查阅资料后同学们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该实验过程中装置C的作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