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3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化学试卷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 B.铁生锈 | C.冰熔化 | D.气球充气变大 | 
生活中可接触到许多物质,其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醋酸 | B.酒精 | C.食盐 | D.甲烷 | 
科学家证实金星的大气层组成中含有硫化氢(H2S),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 | B.–1 | C.+1 | D.+2 | 
家庭中一些常见物品的溶液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食盐水pH=7 | B.牙膏pH=9 | C.肥皂pH=10 | D.食醋pH=3 | 
关于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 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 
| C.称取5. 0 g NaOH固体时,必须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 
| 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面是某学生对图表资料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Mg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 
| B.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HCl和NaOH能发生反应 | 
| C.根据KNO3溶解度曲线,计算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 | 
| D.根据元素周期表,查找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 
|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臭氧发生器可将氧气转化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 | B.O2和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 
| C.O2与O3的性质一定相同 | D.O2转化为O3是物理变化 |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CO、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二甲醚(C2H6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个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 B.属于氧化物 | 
| C.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3︰8 |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2.2% |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事 实 | 解 释 | 
| A | 氢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 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 
| B | CO2和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 CO2和N2一般都不支持燃烧 | 
| C | 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 | 微粒在不断运动 | 
| D | 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 |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 
有关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 
|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 
|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 
|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右图是某物质一个分子的分子模型,其中“ ”和“
 ”和“ ”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可能是CO | 
| B.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 
| C.该物质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 | 
|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有关化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 
|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时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 | 
| C.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 
| D.将煤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加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 B.c点表示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 
| C.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 
|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 A | 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 | 加足量稀盐酸 | 
| B | 除去CO2中的CO | 通过足量NaOH溶液 | 
| C | 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 | 加适量CaCl2溶液 | 
| D | 除去CaO中的CaCO3 | 加足量水 | 
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 滴管甲 | 烧杯① | 滴管乙 | 烧杯② | 
| A | 双氧水 | 二氧化锰 | 水 | 氢氧化钠 | 
| B | 盐酸 | 镁 | 盐酸 | 碳酸钠 | 
| C | 水 | 氢氧化钠 | 水 | 硝酸铵 | 
| D | 水 | 氧化钙 | 盐酸 | 镁 | 
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的溶液pH=7 | 
| B.N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 
| C.从M点到N点溶液质量增加20 g | 
| D.P点表示的溶液比N点表示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 
钯金(Pd)是一种新的首饰。为获得单质钯,取100 g17.7%的PdCl2溶液,加入10.0 g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得到钯及其铁的氯化物。经分析所得钯的质量为10.6 g,未反应的铁粉质量为4.4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铁的氯化物质量为12.7 g | B.生成铁的氯化物质量为95.0 g | 
| C.生成铁的氯化物为FeCl2 | D.生成铁的氯化物为FeCl3 | 
按要求写出化学符号:
(1)﹢2价的镁元素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3)3个金原子                        (4)3个铁离子   
(5)硫酸铝                           (6)缺少 元素会得佝偻病
现有六种物质:①小苏打、②水银、③盐酸、④酒精、⑤氮气、⑥石墨。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属于有机物的是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         (4)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5)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6)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厨房用品使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3)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
①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②为了防止甲状腺肿大,人体必须摄入适量的    元素。
(4)用洗涤精去除油污,这是利用洗涤精的     作用。
(5)鱼池增氧剂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下列7种物质由H、C、O、S、Ca、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1)甲在乙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2)甲与丙的溶液反应,可生成一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丁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丁的溶液可用于检验无色无味的气体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戊由3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在空气中高温煅烧戊,只生成气体X和Y两种物质,其中戊、Y、X的质量比为25:14:1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
(1)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 温度/℃ | 20 | 30 | 50 | 60 | 80 | |
| 溶解度/g | K2CO3 | 110 | 114 | 121 | 126 | 139 | 
| KNO3 | 31.6 | 45.8 | 85.5 | 110 | 169 |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②两曲线交点M点的含义是     。
③20℃时,K2C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④30℃时,向114 g K2CO3固体中加入100 g水,充分溶解后升温至40℃,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某KNO3样品中含有少量K2CO3,其提纯过程如下:
①操作2的名称是    。
②溶液B和溶液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③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g(结果保留整数)。
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所用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且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一定呈   性(填“酸”或“中”或“碱”)。
(2)气体D的化学式为       。
(3)步骤②的实验现象为       。
(4)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5)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④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实验后将盛有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E溶液,仍有C固体析出,已知A与E中的阳离子相同,则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酚酞和         。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从装置A~D中选择:加热KMnO4制取并收集干燥的O2,应选用图中的  (填字母),其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紫红色,原因是       。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H2气体,其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装置E收集H2,气体应从导管的    (填“d”或“e”)端进入。
(4)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
(5)若制取的O2用F装置排水法收集,请将图F补画完整(直接在图中画出)。    
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碳酸钙含量进行以下探究。该牙膏摩擦剂主要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现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B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牙膏样品放置在   (填仪器名称)中,盐酸放置在装置  (填仪器名称)中,A中至少发生    (填数字)个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测定值比实际值小,可能的原因有        。(填字母)
a.装置A中水蒸气、HCl等进入装置B中      b.装置A中CO2未完全进入装置B
c.CO2气流速度太快导致Ba(OH)2未完全吸收   d.盐酸未滴加过量
(3)为减少误差,现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①在A、B之间增加一个装有  (填化学式)溶液的洗气瓶,它的作用是    _;
②将装置B中的长导管下方增加一个带孔球泡,可以提高   ;
③在装置B的后面再增加一个装有 (填药品名称或化学式)固体的干燥管,目的是 。
(4)准确称取三份各16.00 g的样品,进行测定,测得BaCO3质量分别为3.96 g、3.92 g、3.94 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4分)
(5)某同学利用上述方法测定牙膏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小李同学认为即使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上述测定的结果仍有可能偏小,理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