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B.水的蒸发 | C.硫在氧气中燃烧 |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 | 
有机合成材料是材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合金 | B.蛋白质 | C.维生素 | D.塑料 | 
钠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相对原子质量为23,则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1 | B.12 | C.23 | D.34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 B.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 | 
| C.用熟石灰中和化工厂的废酸 | D.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小明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纸船下面,纸船却安然无恙。纸船未燃烧的原因是
| A.纸船不是可燃物 | B.未与氧气接触 | 
| C.未达到着火点 | D.纸船既未与氧气接触,也未达到着火点 | 
在缺氮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这时应施用的化肥是
| A.KCl | B.NH4Cl | C.K2CO3 | D.Ca(H2PO4)2 |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 B.用汽油清洗油污 | 
|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 D.用盐酸清除铁锈 | 
水果尤其是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水果可以预防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C(C6H8O6)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由三种元素组成 | 
| B.维生素C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 
| C.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 
| D.一个维生素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 
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 B.闻气体的气味 | 
| C.插入燃着的木条 |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 
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且变质的是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食盐  ⑤生石灰  ⑥稀硫酸
| A.①⑥ | B.②③⑤ | C.③⑤ | D.②③④ | 
下列关于“用氯化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将固体NaCl放在天平左盘纸上 | 
|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加快蒸发 | 
| C.主要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 | 
| D.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 
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不变 | B.溶质质量减少 | 
|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 
|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 | 
|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 
|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 
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稀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Na2CO3跟稀盐酸不反应 | 
| B.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 
|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 
| D.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 | 
图3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正确的是
| 序号 | 物质 | 杂质 | 选用的试剂 | 
| ① | Fe | Fe2O3 | 稀盐酸 | 
| ② | CO | CO2 | NaOH溶液 | 
| ③ | CaO | CaCO3 | H2O | 
| ④ | NaCl溶液 | Na2CO3 | Ca(OH)2溶液 | 
A. ②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C4H5O5Na)。每日食用5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 A.18.7% | B.26.7% | C.37.5% | D.43.1% | 
(6分)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⑴下图所示的3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B中试管1内得到的气体为       ;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       和吸附。
A.水的沸腾            B.水的电解          C.水的净化
⑵将源水处理成自来水的过程中需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实验室的废液需经处理才能排放,为减弱含有硫酸的废液的酸性,不能选用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废铁钉            B.熟石灰        C.二氧化碳      D.碳酸钠
⑷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具有絮凝和杀菌消毒作用。请将下列制取铁酸钠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Fe(NO3)3+16NaOH+3Cl2=6NaNO3+6NaCl+2Na2FeO4+       。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       、       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 温度 (℃)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KNO3 | 13.3 | 20.9 | 32 | 45.8 | 64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 NaCl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39 | 39.8 |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3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100g水。
(3)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4)对③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写编号)。
A.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饱和溶液
B.剩余溶液一定是NaCl不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gKNO3、18g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改变温度只使KNO3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着金属及金属材料。
(1)金属钛(Ti)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防止铁制品锈蚀需要了解铁锈蚀的条件。铁锈蚀的条件是       。
(3)实验室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实验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别回收银和铜,设计如下方案。
先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其成分为____。再对滤渣A按如下流程图处理:
①先再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       。
②含有硫酸亚铁的滤液有       (填框图中字母)。
③如果在过滤操作中发现滤液浑浊,在仪器洁净、滤纸未破损的前提下,你认为滤液的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无色气体,且A与G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请针对以下两种情况回答问题。
(1)若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3,F是一种红色金属,则F的化学式为       ;
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①       ;③       。
(2)若F与C常温下可以反应,②、③属于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A的化学式
为       ;反应②、③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图甲所示的实验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要先关闭止水夹,将过量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插入集气瓶中,盖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1)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3)此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的理由是       。
(4)用图乙所示的装置代替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优点是       。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如下图),有一装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查阅资料】(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2)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猜想一:这瓶溶液是: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这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这瓶溶液是:       。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一:验证猜想一和猜想二
| 序号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解释 | 
| ① | 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该溶液不可能是       。理由是       。 | 
| ② | 另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 |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碳酸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由此,兴趣小组的同学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
实验二:验证猜想三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解释 | 
| 。 | 。 | 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 
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其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若充分燃烧8 g氢气,在标准状况下,最少需要氧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约为1.43 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