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2届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物理试卷
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如图所示,说航天员处于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月球 | B.地球 | C.飞船 | D.太阳 | 
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
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
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主要根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 | B.声音的响度 | 
| C.声音的音色 | D.声音的快慢 | 
明明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此时
| A.水平推力小于桌子的重力 | B.水平推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 
| C.水平推力等于桌子的重力 | D.水平推力等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 
当动车组列车以200km/h的速度行驶时,铁路两侧各3m范围内会产生8级风力,即使只是在路边,也可能将人卷到铁轨上,所以千万不要太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这是因为高速行驶的列车与路边行人之间的
| A.空气流速减小,压强增大 | B.空气流速减小,压强减小 | 
| C.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 | D.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增大 | 
在图所示的各个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 | B.运动员在举起杆铃的过程中 | 
| 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 D.大家用力推汽车,汽车不动 | 
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果沿水平方向切去上半部分,如图所示,
则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压力减小,压强不变 | B.压力减小,压强变大 | 
| C.压力减小,压强减小 |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将天平调节平衡后,估计物体的质量约为50g,就把物体和砝码分别正确地放入盘中,发现指针明显地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那么他应该
| A.减少砝码 | B.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 
| C.增加砝码 | D.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 
吴晓是一名钓鱼爱好者。如图所示,吴晓用力向上拉鱼竿,把鱼拉出水面。此时,钓鱼竿可以看成一个
| A.省力杠杆 , 增大两只手之间的距离能省力一些 | 
| B.省力杠杆 , 减小两只手之间的距离能省力一些 | 
| C.费力杠杆 , 减小两只手之间的距离能省力一些 | 
| D.费力杠杆 , 增大两只手之间的距离能省力一些 | 
用四个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它们匀速提起相同的货物升高相同高度,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则
| A.甲滑轮组较省力 | B.乙滑轮组较省力 | 
| C.甲滑轮组机械效率较高 | D.乙滑轮组机械效率较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中匀速下落的飞机,其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 
| 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力,容易凿开树干 | 
| C.足球射到球门上被反弹,是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D.矿泉水瓶盖周围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 
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春暖花开,花香扑鼻 | B.沙尘暴起,飞沙满天 | 
| C.微风拂过,青烟袅袅 | D.丰收季节,瓜果飘香 | 
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面是小宇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比较合理的是
| A.体重大约有500N | B.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 | 
| C.呼吸一次的时间约0.1s | D.身体的平均密度大约是1.0g/cm3 | 
图中的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的场面。下面是李明对该比赛情景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击出的羽毛球能够在空中继续飞行,是由于羽毛球具有惯性 | 
| B.用桨向后划水,皮划艇会前进,这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 C.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地球的重力和脚的踢力 | 
| D.投篮时,篮球脱手后在空中下降的过程,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 
体重相同的柳明和张萧比赛谁先从一楼上到三楼,结果柳明比张萧提前3s到达。整个比赛过程中,柳明比张萧的
| A.速度大 | B.做功多 | C.做功快 | D.效率高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的 不同。
劣质的仿瓷餐具会散发出含有甲酶的有害气体,从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这表明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状和体积完全相同的仿瓷餐具和陶瓷餐具相比较,仿瓷餐具明显轻很多,说明制作仿瓷餐具的材料具有较小的 。
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口渴的乌鸦将地上的小石块逐个投入瓶内,使水面不断上升,升到瓶口,乌鸦喝到了水。如图所示,小石块在水中沉入瓶底,石块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水面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水对瓶底的压强    ( 选填“增大” 、“减小” 或“不变”)。      
如图,“嫦娥一号”卫星在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       ( 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嫦娥一号”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发生两次月食,月食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小明将一块长方体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木块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木块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晓亮家的卫生间安装有一盏照明灯和一个换气扇(实质是电动机)。使用时,有时需要照明灯和换气扇各自独立工作,有时需要它们同时工作。请在图34的方框内画出晓亮家卫生间电路的电路图。
某电动观光车的技术参数如下表,根据以下技术参数,解答下列问题:(g取10N/kg)
| 空车质量 | 1200kg | 车身长度 | 3.8m | 
| 满载人员 | 10人 | 额定电压 | 48V | 
| 满载时轮胎与地接触面积 | 1000 cm2 | 最大车速 | 40km/h | 
| 电动机效率 | 80% | 平路连续行驶里程 | 80km | 
 
(1)设乘员质量平均为60kg,求满载时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2)求观光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4km所用的时间?
(3)若观光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2000N,求观光车匀速行驶4km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
小张同学家的浴室安装有一台可供冬季取暖和照明的浴霸。该浴霸的部分数据如下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其中L为照明灯,L1、L2是两盏红外线取暖灯。通过计算回答:
(1)当取暖灯和照明灯都同时正常工作时,通过熔丝的电流多大?
(2)当两盏取暖灯同时正常工作5min消耗多少电能?
(3)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说明浴霸的使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说出一点即可)
小军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小军依次选取了物距为40cm、35cm、30cm、25cm和20cm的几种情况,记录的相关
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
| 实验次数 | 物距u/cm | 像的放大或缩小 | 像的正立或倒立 | 像的虚实 | 像距v/cm | 
| 1 | 40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24 | 
| 2 | 35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26.3 | 
| 3 | 30 | 等大 | 倒立 | 实像 | 30 | 
| 4 | 25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42.5 | 
| 5 | 20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60 |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                                            
                               。(写出一条即可)
(3)当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3cm处(如图37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如果将蜡烛在图乙的基础上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 实验序号 | A | B | C | D | E | 
| 排开液体的质量/g | 0 | 100 | 200 | 300 | 240 | 
| 排开液体的重力/N | 0 | 1 | 2 | 3 |  |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数据记录见右表。
(1)请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全。
(2)分析图中的A、B(或A、C……),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        (填方向)的浮力;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N。
(3)分析图中的              三图,说明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分析图中的D、E两图,可以得到结论:
                                                                      。
(4)小明进一步分析、计算B、C、D、E四种情况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并与四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