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株洲卷)化学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 B. |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 | 
| C. | 花生米霉变了 | D. | 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 | 
已知: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生成的铁融化,可以用于野外焊接钢轨,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而需要净化,下列操作中不能使水得到净化的是()
| A. | 蒸馏 | B. | 活性炭吸附 | C. | 加入肥皂水 | D. | 过滤 | 
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 和 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 A. | 澄清石灰水 | B. | 水 | C. | 紫色石蕊试液 | D. | 氯化钠固体 | 
下列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 银和稀盐酸 | B. | 铁和硫酸锌溶液 | 
| C. | 硝酸钾溶液和食盐水 | D. |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葡萄糖是重要的糖类物质,其化学式为 ,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 
| B. | 一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水分子构成 | 
| C. | 葡萄糖中碳元素、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 
| D. |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 
今年,株洲市成为了"全国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市委书记陈君文参加央视《城市1对1》节目录制时表示:要把株洲建成"自行车之都",倡导全民骑自行车出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是低碳交通的重要理念 | 
| B. | 低碳交通的目的是节能减排,建设更加绿色、更加宜居的株洲 | 
| C. | 制造自行车轮胎的材料是塑料,它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 D. | 自行车钢圈在镀层脱落后更容易生锈 | 
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A |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 硫酸铜溶液中 |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 | 铝不如铜活泼 | 
| B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 | 木条复燃 | 氧气能支持燃烧 | 
| C | 将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 具有可燃性 | 
| D |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 | 溶液温度升高 | 该反应放热 | 
下列选项中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右边为除杂试剂,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氯化钠固体(碳酸钙)水 | 
| B. | 氧气(水蒸气)浓硫酸 | 
| C. | 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铁粉 | 
| D.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 
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 2 | 
| B. | 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 
| C. |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 
| D. | 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 
| B. |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 
| C. |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 
| D. | 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 
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 
| B. |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 
| C. | 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20 | 
| D. | 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 
小亮同学实验中测得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 A. |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10.3 | 
| B. | 用10mL量筒量取8.0mL氯化钠溶液 | 
| C. |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8.5g | 
| D. | 用体温计测得自己的体温为37.0℃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 物 质 | 用  途 | 性     质 | |
| A | 二氧化碳 | 作气体肥料 |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 B | 熟石灰 | 改良酸性土壤 | 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 
| C | 小苏打 | 治疗胃酸过多 | 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 | 
| D | 氮气 | 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 |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下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在 的反应中,14克 完全反应生成44克 和18克 ,若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 16 | B. | 32 | C. | 64 | D. | 96 | 
今有①肥皂水 ②食盐水 ③杨梅汁 ④白糖水 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和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据有关资料报导,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或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保护金属资源,人人有责。请写出一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已知:
,已知:
 (1)
 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则
   
 (2)
 元素与下列选项中(填序号)元素不能形成化合物。
 
 ①                ②                ③              ④
右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
 、
 、
 、
 、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上层清液无色;
 ③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由以上实验可推断:
 (1)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存在,肯定不存在;
 (2)写出②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
 还原
 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4)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
 ,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小红和她的同学学习了金属活动性及稀硫酸的一些性质后,对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Ⅰ:铜与浓硫酸不能反应;
 猜想Ⅱ:铜与浓硫酸能反应,且可能生成氢气。
 【实验探究】实验Ⅰ: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片铜,再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放置一段时间,试管中无现象;
 实验Ⅱ:再给上述试管加热,试管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反应后的溶液小心地注入到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溶液呈现出明显的蓝色。
 【分析猜想】(1)溶液呈蓝色,说明生成了
(2)根据实验现象及已有的知识推断,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氢气,很可能是一种含硫元素的气体。
 【查阅资料】(1)常见的含硫元素的气体有二氧化硫和硫化氢。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相似,都能和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3)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能恢复原来的红色。硫化氢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均有毒。
 【实验探究】为了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成分,小红和她的同学进一步实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溶液又恢复了红色。
 【实验结论】(1)在常温下,铜与浓硫酸不能反应
 (2)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此反应还生成了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浓硫酸与铜加热时能反应,而稀硫酸与铜即使加热也不能反应,由此说明:物质的化学性质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可能与溶液中溶质的有关。
 【拓展延伸】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小红和她的同学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多余的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维生素
 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遇热易被破坏,人体缺乏维生素
 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它的化学式是
 。计算:
 (1)维生素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维生素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