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1-2012学年度河南省息县初中毕业班九年级第二次调研化学试卷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燃放烟花 | B.刀生锈 | C.菜腐烂 | D.活性炭吸附冰箱内异味 |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会造成水污染 | 
|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 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 
|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 
|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 
|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发结晶 | B.检查气密性 | C.滴管用后不洗涤 | D.塞紧橡皮塞 | 
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 
| B.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 
|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 
| D.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时,一定要事先验纯 |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 
|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 
| C.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 | 
|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的不同 | 
染发时常用到的着色剂——对苯二胺,化学式为C6H8N2,是一种有毒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中含有N2分子 | 
|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6:8:2 | 
| C.对苯二胺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组成 | 
| D.对苯二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 
下列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加热制氧气:2KMO4加热 K2MO4 + MO2 + O2↑ | 
| B.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O2+ H2O ="==" H2CO3 | 
| C.证明铁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2Fe + 6HCl ="==" 2FeCl3 + 3H2↑ | 
| D.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CaCl2 + CO2 + H2O ="===" CaCO3↓+ 2HCl |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表示一种原子
表示一种原子 表示另一种原子
表示另一种原子                                              
|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B.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 
|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 
相同质量的H2和CO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
| A.CO多,H2少 | B.二者一样多 | 
| C.H2多,CO少 | D.无法确定 | 
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涵许多化学知识,请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
(2)加铁酱油旨在预防缺铁性贫血,则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_____ 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小红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后,用下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
(1)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分别是: 
    
实验1                                ,
实验2                                 ;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
(1)铁在氧气中燃烧:                            ;
(2)乙醇(化学式为C2H5OH)用作燃料:                            ;
(3)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                           。
“岩盐之都”河南叶县盛产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除去食盐水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电解食盐水可制烧碱:2NaCI + 2H2O 通电  2NaOH + H2↑+X↑,则X的化学式为         。
盐酸既是化工的重要产品,又是生产硅材料的重要原料。下图归纳出了盐酸与其它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若X是与其它三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填化学式)         。
(2)根据下图所示物质间关系,写出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1)CO2(水蒸气)             ; (2)NaCl(Na2SO4)             ;
(3) NaOH〔Ca(OH)2〕              ;
下图是“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
(2)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在化学实验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请举出实例。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
(3)镁能与稀盐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什么会影响金属的化学性质。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集气瓶中事先装入少量的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燃烧物为什么用红磷? 
(2)实验完成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足原空气体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写一条即可)
(3)如果实验室中没有红磷,该同学计划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并对该实验稍作
修改即可,你认为他是如何修改的?
A、B、C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分别由一种、两种、三种元素组成,A发生化合反应、B发生分解反应、C发生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据此请回答:
(1)写出A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B的化学式          ;
(3)从化合物的分类上说C属于            。
金属过氧化物等可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如: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室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A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                                  
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                   。
(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
(4)如果用脱脂棉包裹一定量的Na2O2固体,然后向其中通入CO2,脱脂棉很快就燃烧
此现象说明该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5)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要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以上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
(6)实验室中的过氧化钠如果保存不当,容易与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汽发生反应变质。今称取10g过氧化钠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放人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g水,二者完全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4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过氧化钠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