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0-2011学年度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 A.完成隋朝的统一 | B.方便隋炀帝巡游 | 
|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 D.加强边防 | 
在我国历史上,郭沫若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称赞的古代帝王是( )
| A.唐太宗 | B.唐玄宗 | 
| C.武则天 | D.唐高宗 | 
同学们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 A.玄奘 | B.鉴真 | C.戒贤 | D.戒日王 | 
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 A.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 B.唐朝和印度的关系 | 
| C.唐朝和日本的关系 |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 
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 A.隋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 A.西汉与东汉 | B.西晋与东晋 | 
| C.东魏与西魏 | D.唐朝与后唐 | 
岳飞赢得人民尊敬主要是因为( )
| A.岳家军纪律严明 | B.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战争 | 
| C.他被秦桧诬陷蒙冤 | D.他抗金斗争使南方获得持久和平 |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 A.元宵节 | B.中秋节 | C.春节 | D.冬至 | 
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 
|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 
|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 
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
| A.纪传体通史 | B.编年体通史 | C.纪传体断代史 | D.编年体断代史 | 
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是( )
| A.行省制度 | B.三省六部制度 | C.科举制度 | D.三司制度 | 
元朝有诗说:“胡人有妇解汗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民族开始形成,它是( )
| A.契丹族 | B.女真族 | C.维吾尔族 | D.回族 | 
明朝时期,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列属于明太祖强化君权措施的是( )
| A.实行郡县制 | B.建立行省制度 | 
| C.废丞相,设锦衣卫 | D.设立军机处 | 
清朝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推残了人才。对它的下列解释,最准确的是( )
|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 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 
| 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 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描绘的盛世景象是( )
| A.文景之治 | B.贞观之治 | C.开元盛世 | D.康乾盛世 |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儿谣反映的历史故事是( )
| A.岳飞抗金 | B.文天祥抗元 | 
| C.戚继光抗倭 | D.郑成功收复台湾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 )
| A.秦长城 | B.汉长城 | C.明长城 | D.清长城 |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清朝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是( )
| A.官政院 | B.伊犁将军 | C.达赖喇嘛 | D.驻藏大臣 | 
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是( )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 C.繁盛与危机并存 |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 
中国古代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请写出以下相对应的内容:(共8分,每小题2分)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3)发明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的人:
(4)明代,被誉为l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是:
“唐诗宋词接元曲,明清小说达顶峰。”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主流形式。从上述文学形式中任意选择三种。分别举出杰出作品及其作者各一例。(共12分)
2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帝王的赞颂与评价。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词中的“唐宗”是谁?他统治期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
(2)用一句话概括成吉思汗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同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  | 郑和 | 哥伦布 | 
| 时间 | 1405.1433缸 | 1492-1504定 | 
| 航海次数 | 7次 | 4次 | 
| 各次航海船只 | 大小船只200多艘 | 最少3只,最多l7只 | 
| 每次航行人数 | 约2.7万-2.8万人 | 最少90人,最多l500人 | 
| 到达范围 |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牙买加等地 | 
材料三 (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典型史实两例。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