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中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巩固训练历史试卷(九)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 
| B.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 
| C.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 | 
|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 
下列作品中,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的是(  )
①《神曲》②《蒙娜丽莎》③《最后的晚餐》④《罗密欧与朱丽叶》⑤《哈姆雷特》
|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③ | D.①③④⑤ | 
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
“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  )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 
| B.兴起了一批思想家、艺术家 | 
|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 
|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0级地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500多年前,海地岛曾被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的岛”)。此命名由来的历史依据( )
| A.西班牙语是当地通用语言 | 
| B.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到达海地 | 
| C.哥伦布发现此岛后宣布为西班牙殖民地 | 
| D.土著印第安人对该岛称呼的音译 | 
一次座谈会上,朱老师说“我刚从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故乡回来。”朱老师去的地方是( )
| A.意大利和英国 | B.英国和法国 | C.意大利和法国 | D.英国和俄国 |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 (指海地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材料中的“我”指的是( )
| A.郑和 | B.麦哲伦 | C.哥伦布 | D.达·伽马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该材料摘自《权利法案》 | B.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 
| C.体现了孟德斯鸩的“三权分立”学说 |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它的)颁布,打开了通向议会君主制的大门。从此之后,离开议会的财政支持,国王寸步难行,‘国王靠自己生活’的原则终于成为陈迹,‘国王靠议会生活’的新时代开始了。”文中颁布的文件是指( )
| A.《权利法案》 | B.《人权宣言》 | C.《独立宣言》 | D.《1787年宪法》 | 
如图是美国的象征,图中人物的左手托握着美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献。该文献应是(  )
| A.《权利法案》 | B.《人权宣言》 | 
| C.《独立宣言》 | D.《1787年宪法》 |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任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列剥夺。上述材料出自(  )
|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民法典》 | 
右图为近代某国国家结构及运作示意图,其所示政体的理论依据是(  )
| A.天赋人权学说 | B.三权分立学说 | 
| C.人民主权说 | D.社会契约论 | 
一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录片,介绍了各国通过立法手段来巩固革命成果,下列解说词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 | 
| B.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 | 
| C.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 | 
| D.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1787年宪法》 |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 
| B.法国大革命期间 | 
| C.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 
| D.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 | 
在某一次战役中,美军对被包围的英军散发传单说:“自独立战争开始两年来,尽管我们遭受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今天,你们必须投降,因为上帝正全力支持着我们的正义事业。”据此判断这场战役大约发生于( )
| A.1775年 | B.1776年 | C.1777年 | D.1783年 | 
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对1789年7月的一天做了这样的描述:“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发生了( )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B.处死路易十六 | 
| C.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D.颁布《法典》 | 
如图,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近代法国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的是(  )
|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 C.《人权宣言》 | D.《解放黑奴宣言》 |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包括(  )
①都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爆发 
②都处死了封建国王 
③都遭到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④革命中都曾经成立了共和国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拿破仑执政期间,经常发动对外战争 | 
|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 
| C.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夺取了国家大权 | 
|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的色彩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法律上的整体”的含义是指 ( )
| A.《人权宣言》的颁布 |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 
|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 
如图描述的是哪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 A.美国独立战争 | B.美国南北战争 | 
| C.英国资产阶级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house divided(分裂、裂开)against itself can not stand.”这句名言出自美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总统,请问他是( )
| A.罗斯福 | B.林肯 | C.华盛顿 | D.杜鲁门 | 
如图,以下两组图示反映的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强国成长历程中曾经经历的两组矛盾。结合史实,判断这是哪个国家?(  )
| A.英国 | B.俄国 | C.美国 | D.日本 | 
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
| A.爱迪生 | B.富尔顿 | C.史蒂芬孙 | D.瓦特 |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长达63年(1837 - 1901),史称维多利亚时代,以下事件发生于这一时代的是( )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 
| B.英军镇压北美人民的独立斗争 | 
| C.劳合.乔治参加巴黎和会 | 
| D.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 | 
如图,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
|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 B.殖民霸权的确立 | 
| C.垄断组织的出现 | D.工业革命的发展 | 
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 )
| A.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 B.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 
| C.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 D.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这本书应该是( )
| A.《人权宣言》 | B.《物种起源》 | C.《共产党宣言》 | D.《论法的精神》 |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前发展特点的概括。下列能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史实是( )
|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 C.巴黎公社的建立 |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是( )
| A.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 | 
| B.世界上最早民主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政权 | 
|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D.世界上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 A.经典力学 | B.进化论 | C.相对论 | D.量子论 | 
主张国家的权利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防止腐败和集权,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的是( )
|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康德 | 
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如图中的人物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请你给这张图片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 | B.资产阶级民主倡导者 | 
| C.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 | D.马克思主义创立与继承者 | 
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拟定了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人民宪章》。1839年,通过了《致议会请愿书》。后来,宪章派又提出了废除《救贫法》,限制工时竺要求。这场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是 ( )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 B.英国宪章运动 | 
| C.俄国十月革命 |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如图,小华尝试用历史坐标来展示美国的发展历程。图②处所指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 A.赢得了民族独立 | 
| B.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 
| C.摆脱了经济危机 | 
|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 | 
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美国》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们分别领导美国参加的战争是( )
| A.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 
| B.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 
| C.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是“一国两制”的经济格局,其中“两制”指的是(  )
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②南方封建主义经济  ③北方奴隶制经济 ④南方种植园经济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依据是( )
| A.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 B.废除了奴隶制 | 
| C.摧毁了英国和殖民枷锁 | D.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1860~1890年,俄国的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上述材料反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作用是( )
| A.更新了农业生产结构 |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 
| C.缩小了城乡差别 | D.促进了工业发展 | 
如图,指出导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蒸汽机的发明 | B.发电机的问世 | 
| C.有轨电车的创制 |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 A.新航路开辟时 | B.工业革命时期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 
如图是一款世界著名的汽车商标图案,与它最可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 A.卡尔·本茨 | B.亨利·福特 | C.莱特兄弟 | D.爱迪生 | 
在中国历史上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在欧洲哪一地区成为近代列强争夺的焦点( )
| A.巴尔干半岛 | B.意大利 | C.地中海沿岸 | D.直布罗陀海峡 | 
19世纪末,某国外长在议会发表演讲时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这里的“我们”最有可能是指( )
|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 
189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当时威胁这一主张是( )
| A.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 
|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 C.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形成 | 
| 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形成 |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 B.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 
| C.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 
| D.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 A.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 B.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 
| C.盘剥工人的资本家 | D.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 
下表是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  国别 年份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 1870年 | 23% | 13% | 32% | 10% | 
| 1913年 | 38% | 16% | 14% | 6% | 
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英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下坡路     
②法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③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下坡路     
④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