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1- 2012学年度山东滕州市滕南四镇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小李家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地点,那他是( )
| A.长安人 | B.洛阳人 | C.余杭人 | D.涿郡人 | 
学生林某某沿大运河的故道旅游,他不可能到达的城市是( )
| A.北京 | B.上海 | C.洛阳 | D.杭州 | 
图1是今陕西西安乾陵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假若由你补题碑文,下列哪一项不可能选为碑文内容?(    )

| A.完善科举、爱惜人才 | B.发展生产、开疆拓土 | 
|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D.盛极而衰、由强转弱 | 
泉州开元寺初名为莲花寺,唐开元26年改名为开元寺。下列关于开元26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唐开元26年即唐太宗即位第二十六年 | 
| B.唐开元26年是13世纪三十年代 | 
| C.唐开元26年,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 
| D.唐开元26年,开元寺的佛经已广泛采用活字印刷 |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建立的朝代历史上被称为( )
| A.西周 | B.东周 | C.武周 | D.后周 |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作官开始于( )
| A.西汉 | B.三国 | C.两晋 | D.隋朝 |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 
|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 D.源远流长泽陂东西 | 
下列历史名人中,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                     B.                  C.                    D.
你若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 A.《论语》 | B.《史记》 | C.《大唐西域记》 | D.《西游记》 | 
2004年多哈世界杯乒乓球团体赛上,中国赞助商提供的乒乓球桌因造型优美而倍受赞誉,球桌底座的设计模仿著名的赵州桥。关于这一古桥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李春设计和主持修建的 | 
| B.建于隋朝时期 | 
| C.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跨海石梁桥 | 
| D.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 A.鉴真 | B.一行 | C.玄奘 | D.张骞 | 
“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朝与那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
| A.突厥 | B.回纥 | C.吐蕃 | D.靺鞨 | 
下列不属于隋朝时期出现的是( )
| A.科举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大运河 | D.火药的发明 | 
下列历史名人中,不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
| A.魏征 | B.文成公主 | C.杜甫 | D.玄奘 | 
“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被这一“不可敌”的女真族所灭的政权有(    )
①西夏         ②北宋        ③南宋        ④辽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 A.鉴真 | B.玄奘 | C.弘一法师 | D.一行 | 
下列关于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图示是(    )
杨家将故事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争战?( )
| A.北宋与辽 | B.北宋与金 | C.南宋与金 | D.南宋与辽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秦朝——唐朝——西汉——隋朝 | 
| B.秦朝——西汉——唐朝——西晋 | 
| C.秦朝——西汉——北宋——唐朝 | 
| D.隋朝——唐朝——北宋——南宋 | 
从魏晋到南宋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 
| B.南方战乱较少 | 
|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 
| D.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 
阅读材料: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材料中“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什么制度?他在哪个朝代产生的?
2、概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3、谈谈你对考试舞弊的看法,并就如何杜绝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材料一: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中描述的皇帝分别是谁?他们的统治分别称为什么?
(2)材料一皇帝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一皇帝特别重用贤才和善于纳谏,请举出当时的三位名臣。
(4)材料二皇帝大力提倡科举,请举出她完善科举的两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