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
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 
 | B. | 
 | 
| C. | 
 | D. | 
 | 
我国是今年"世界环境日"活动主办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 | 生活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 B. | 上班上学时,鼓励低碳出行 | 
| C. | 工作学习中,提倡纸张双面使用 | D. | 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肥 |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新型石墨烯﹣铝电池,手机使用这种电池,充电时间短,待机时间长。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B. | 碳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 
| C. | 铝的原子序数为13 | D. |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关 | B. | 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 
| C. | 食用甲醛浸泡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 D. |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要吸烟 | 
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全氮阴离子盐(化学式为H 25N 34O 3Cl),该物质是超高能材料,在航空航天上可做推进剂。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是( )
| A. | 属于有机物 | B. | 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 
| C. | H 25N 34O 3Cl中原子总数为62 | D. | 氢、氮、氧、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7:8:17 | 
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 B. |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 
| C. | 反应前后均为纯净物 | D. | 该反应可以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 | 
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 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 
| B. | 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 
| C. |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 D. |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 
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 | 
| B. |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没有发生反应 | 
| C. | 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断减少 | 
| D. | 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是氮肥;尿素没有氨味,不是氮肥 | 
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 10 | 20 | 30 | 60 | |
| 溶解度/g | KNO 3 | 20.9 | 31.6 | 45.8 | 110 | 
| NH 3 | 70 | 56 | 44.5 | 20 | 
| A. |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 B. | 20℃时,KNO 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 
| C. | 60℃的KNO 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 | 
| D. | NH 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 | 
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图是某太阳能电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标物质,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填1种即可),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是 。
(2)太阳能电池中多处使用合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有许多优良性能,如: (写出1条即可)。
(3)铜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即生成铜绿[Cu 2(OH) 2CO 3],这是铜与O 2、H 2O(填化学式) 反应的产物。
(4)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的意义是 (写出1点即可)。

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首先应 (填序号)。
①加药品
②加热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3)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不足之处是 。
(4)若要收集干燥的CO 2,可将含有水蒸气的CO 2从装置B的 (填"m"或"n")端导入,试剂X是 ;再用装置 (填"C"或"D"或"E")收集。
(5)向集满CO 2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a(NO 3) 2可用于生产信号弹、炸药等。利用钡泥(主要含有BaCO 3、BaSO 3、Fe 2O 3)可制取Ba(NO 3) 2,其部分流程如图:

(1)Ba(NO 3) 2中钡元素的化合价为 ;流程中所涉及的氧化物是 (填1种即可)。
(2)BaCO 3与稀HNO 3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写出Fe 2O 3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试剂Y为 (填序号)。
①BaCl 2溶液 ②Ba(OH) 2溶液 ③NaOH溶液
(4)从Ba(NO 3) 2溶液中析出Ba(NO 3) 2晶体的方法是 。
某兴趣小组对KClO 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 编号 | KClO 3质量/g | 催化剂 | 催化剂质量/g | 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s | 
| 实验1 | 5 | ﹣ | ﹣ | 171 | 
| 实验2 | 5 | MnO 2 | 0.5 | 49 | 
| 实验3 | 5 | Fe 2O 3 | 0.5 | 58 | 
| 实验4 | 5 | KCl | 0.5 | 154 |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 。
(3)写出KClO 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 。
(5)要比较KClO 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 (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实验1 | 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 沉淀未见减少 | 
| 实验2 | 加入适量稀盐酸 |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 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 (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 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 时间/min | 0 | 2 | 4 | 8 | 12 | 16 | 20 | 24 | 
| 溶液pH | 2.0 | 5.3 | 7.0 | 8.6 | 9.3 | 9.8 | 10.0 | 10.0 | 
| 实验现象 | ﹣ | 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 | 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 | |||||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
 织布
 织布 耕田
 耕田 生火
 生火 灌溉
 灌溉 滴加液体
 滴加液体 点燃酒精灯
 点燃酒精灯 量取液体
 量取液体 称量固体
 称量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