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中考物理试卷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冲程是( )
| A. | 吸气冲程 | B. | 压缩冲程 | C. | 做功冲程 | D. | 排气冲程 | 
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因为水的( )
| A. | 比热容较大 | B. | 比热容较小 | C. | 密度较大 | D. | 密度较小 | 
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厘米,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 A. | 3厘米 | B. | 13厘米 | C. | 23厘米 | D. | 33厘米 | 
将重为G的物体挂于测力计下,使它们以大小为v 1的速度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以大小为v 2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 1>v 2.已知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 1、F 2,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
| A. | F 1可能大于G | B. | F 2可能小于G | 
| C. | F 1一定大于F 2 | D. | F 1一定等于F 2 |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键S 1、S 2均闭合。当电键S 2由闭合到断开时,电路中( )

| A. | 电压表V的示数变小 | 
| B. | 电流表A 1的示数变大 | 
| C. |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变大 | 
| D. |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乘积变大 | 
家庭电路中,电视机与电灯是 (选择"串联"或"并联")的;电灯工作时消耗的是 能;额定功率为0.5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3小时,耗电 度。
如图所示,小明踢球时,球向上飞出,此现象主要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选择"运动状态"或"形状");以地面为参照物,球在上升过程中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其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一壶水在炉火上加热,水温升高,其内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其内能的。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水吸收的热量为 焦。[c 水=4.2×10 3焦/(千克•℃)]。
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伏时,10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3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安,这段时间内电流做功为 焦,该导体两端电压改变为6伏时,其电阻为 欧。
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为 牛、方向 ,若该物体的体积为2×10 ﹣ 3米 3,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浮力的大小为 牛。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发现只有两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已知电阻R 1、滑动变阻器R 2中仅有一个出现了故障。
①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 ;
②接着,移动变阻器R 2的滑片P,只观察到一个电表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则故障一定是 。

如表记录了干燥空气在不同气压和温度时的密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 
 | 93300 | 96000 | 101000 | 104000 | 
| 5 | 1.17 | 1.20 | 1.27 | 1.30 | 
| 10 | 1.15 | 1.18 | 1.25 | 1.28 | 
| 15 | 1.13 | 1.16 | 1.23 | 1.26 | 
| 20 | 1.11 | 1.14 | 1.21 | 1.24 | 
①当温度为5℃、气压为104000帕时,干燥空气的密度为 千克/米 3。
②干燥空气的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是: 。
③通常情况下,某地区冬季的气压比夏季高,则该地区冬季干燥空气的密度 夏季干燥空气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如图所示,柱形容器A和均匀柱体B置于水平地面上,A中盛有体积为6×10 ﹣ 3m 3的水,B受到的重力为250N,B的底面积为5×10 ﹣ 2m 2。
(1)求A中水的质量。
(2)求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现沿水平方向在圆柱体B上截去一定的厚度,B剩余部分的高度与容器A中水的深度之比h B′:h 水为2:3,且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等于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强,求B的密度ρ B。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电压表的示数为1伏,电流表的示数为0.1安。 
①求电阻R 1的阻值。
②在移动变阻器R 2滑片P的过程中,当电阻R 1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 0、8U 0时,变阻器R 2的电功率相等,求电源电压U。
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 ,测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 盘内。在如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牛,读数为 牛。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需记录动力、动力臂、 和阻力臂,为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 位置保持平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能够找到 像的位置 (选填"实"或"虚"),采用 作为平面镜。
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
|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 A H为0.4米 S为0.03米 2 | 1 | 0 | 7000 | B H为0.3米 S为0.05米 2 | 7 | 0 | 7000 | 
| 2 | 0.10 | 7200 | 8 | 0.12 | 7400 | ||
| 3 | 0.20 | 7400 | 9 | 0.18 | 7600 | ||
| 4 | 0.40 | 7800 | 10 | 0.24 | 7800 | ||
| 5 | 0.50 | 7800 | 11 | 0.30 | 8000 | ||
| 6 | 0.60 | 7800 | 12 | 0.40 | 8000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
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
表二
| 实验组号 | h A(米) | h B(米) | 
| 第Ⅰ组 | 0.10 | |
| 第Ⅱ组 | 0.18 | 

小华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现有电源(电压为2伏的整数倍且保持不变)、待测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只有0~3伏档完好)、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电键以及导线若干。实验中,小华正确连接电路,且使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闭合电键时电表示数如图(a)、(b)所示。 
小华的实验记录
| 实验序号 | 电压表示数(伏) | 电流表示数(安) | 
| 1 | 1.4 | 0.30 | 
| 2 | … | … | 
| 3 | … | … | 
①通过计算说明实验所用电源的电压。
②小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电表示数变化范围较小。然后他调整了电表的接入位置重新实验:
(a)根据图中电表的示数等信息判断,在闭合电键时能否使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并简述理由。
(b)根据小华重新实验中所记录的一组数据(见表),计算待测电阻R x的阻值(精确到0.1欧)。




